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女人说大道至简在古代物品中的体现-天然道观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入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并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在1981年,《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这也是对这一概念的进一步探讨。随后,在1984年,我收集了相关论文,并出版了《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个提法一度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明确支持并使用这个术语的人并不多。
与此同时,黄老之学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著作,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讲起,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胡家聪、白奚、陈丽桂等人的作品更是深入探讨了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
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有着直接联系,因为其中包含了以 黄帝为核心的地理知识和宇宙观念,这些都是我提及或考虑过的问题。在文献中,“黄老”一词有着丰富的内容,比如申不害、韩非以及慎到、田骈等人都将其视为学习对象。此外,还有盖公善于治理 黄 老 之 书籍,陈平则擅长于应用 黄 帝 和 老 子 的哲学思想。
随着时间推移,关于 黄 帝 的故事越来越多,从战国中晚期开始,便出现了一系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说,如 《青囊传》、《太平广记》的部分段落,以及许多其他未知来源的小说。这体现出人们对于这种文化符号化过程中的兴趣,以及它如何被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新道家”与 “yellow old school" 或 "yellow old new learning" 都是用来描述古代中国某个特定历史阶段内的一种哲学思潮,它们强调的是一种超越政治体系和社会结构,以自然作为中心原则进行思考的心态状态,即所谓的大同小异,也就是大道至简,是一种简单而又包容一切事物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