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如何成为一名道士在天然道观寻找答案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入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并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在1981年,《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随后,在1984年,我将有关论文集结出版成书籍《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尽管“秦汉新道家”这一提法曾经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但明确支持并使用这个术语的人并不多。
与此同时,黄老之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著作对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进行了详尽探讨。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以及陈丽桂的《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出版)更是对这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关系十分紧密, 黄老道家的发展也是我提及过或考虑过的一部分内容。
在文献中,“黄老”一词有其根基,有据可循。在刘向编撰的大型历史文献作品 《史记》中,就有关于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接子等人学习和继承 黄帝思想的情节。他们被称为:“本于 黄 老”,而且还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描述,如盖公善治 黄 老言、陈平本好 黄 帝、 老 子 之术等。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西汉初年的当权者(如张良、陈平、曹参、文帝窦太后等人)的信仰和实践中,Yellow Old School(即Yellow Old Learning or Yellow Old Philosophy,即古代中国的一个哲学流派,与儒教相对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教),得到了一定的推崇。这可以看出,在整个历史进程中,“Yellow Old Learning”或"New Yellow Old Learning"都是常见用语,它们都指的是一种以Yellow Emperor 和 Laozi 为核心思想基础,而又融合其他各种神话传说中的智慧和知识系统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些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医学(如针灸、中药)、天文学历算法占卜神仙修炼艺术以及隐逸生活方式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将这些不同的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包容性极强且不断演化发展的心理体系,这个体系既包含先前的原始想法,也吸收新的观点,是很自然的事情。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名义上的变迁,更体现在它不断地吸纳其他文化传统,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根据不同时代划分出不同的阶段,比如魏晋时期被称为玄學或者玄學派;唐宋之后则成为三教合一的一部分;至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旧有的思维模式如何通过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并更新,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总结来说,用 “Han New Daoism, Wei-Jin New Daoism and Tang-Song New Daoism" 来形容和解释Daoist philosophy 的发展,比起 "Yellow Old Learning", "New Yellow Old Learning", 或者 "Xuanxue" 等更能展示Daoist philosophy 的内在动态及其对外部世界无边无际包容性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