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物品中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探究在天然道观
20世纪70年代末,我研究《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1984年又集结有关论文出版了《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秦汉新道家”这一提法曾经受到学界广泛的注意,但明确赞同和使用这个提法的人不多。而同时引起的一个研究就是黄老之学的研究,先后有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著作出版,此二书皆从战国黄老之学讲起,包括秦汉“黄老道家”。而研究战国“黄老新学”的更多,如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陈丽桂的《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出版)更早一些,她在研究黄老思想时是注意了我的工作。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关系十分明确, 黄 老 道 家 也是我提到过或想到过的。
关于什么是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点在古代文献中就有所体现,比如说,《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夫天地者,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用的是一种自然、顺应、无为而治的情态。这说明,即便是最高层次上的管理,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不做主动干预,而是顺其自然,让事物发展自生自灭。这种观点体现了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深刻理解,以及对于政治实践中的超然性和宽容性的追求。
如果将这份思考应用于现代社会,可以看作是一种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方面,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历史文化中的智慧。比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更加人文关怀、长远规划型发展策略,而不是单纯追求短期利益;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也可以运用类似于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不断寻找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污染排放等方式,使得整个社会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
总结来说,“秦汉新道家”与其它流派相比,更能反映出当时乃至今后的某些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状态。通过对这些文化传统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某些重要阶段,并借此启迪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心灵世界,从而促进全球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互鉴,为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平衡、高效运行的人类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