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道法自然在天然道观中显现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入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并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在1981年,《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1984年,又将相关论文集结出版成了《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尽管“秦汉新道家”这一概念曾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有识之士对其的明确认同和使用并不多。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也集中于黄老之学。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以及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著作,均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讲起,并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胡家聪、白奚及陈丽桂等人的研究,如胡家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以及陈丽桂关于战国时期黄老思想的探究,都注意到了我提出的“秦汉新道家”。
所谓的“秦汉新道家”,与我所说的关系十分明晰, 黄老道家的发展也是我考虑过或思考过的问题。“黄老”一词,在文献中有着根基,有据可循。例如,《史记》中就有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韩非归本于黄 老,以及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习以发明其旨意等描述。此外,还有盖公善治黄 老言、陈平本好以古代智者如孔丘为师而后能入说。这些都证明了在古籍中,“ 黄 老”一词频繁出现,而实际上讲的是 道 家思想,以清静无为为核心 的 道 家 思想,突出的是在古代智者的名号加上了一个 黄帝。
随着 黄帝 传说越来越丰富,从战国后期开始,关于他的书籍也逐渐涌现,其中包括二十七种冠以皇帝君臣名书籍:五种属于 道 家类别、一种属于兵阴阳、一种属于五行、三种各自带有一定的医学内容。此外,还有一些神仙类、二 种医经及二 种经方。一看这份列表,不难发现,这些书基本上可以归入 “杂而多端”的 道 家 类别,大多数是由 道 家 人物创作,而且如 《 黄 帝 君臣》十篇注中的描述:“起六 国 时,与 《 老 子 》 相似 也。”显然是在战国时人根据 《 老 子 》 基本思想而创作出来的一系列作品。这当然不是全部,只要简单查看近年的出土简帛材料,就会发现更多被认为是属于该时代观点的大量文献,使得我们对于 这个领域了解更加丰富。
毫无疑问,“黃教學說”乃為「教學」之一分支,是戰國至漢初時期的一種重要理論,它包含了對於黃帝與其他先賢人物(如尧舜)的崇拜,這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也反映了當時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在儒家的爭鳴背景下,這種崇拜並且被用來增強自己的觀點,比如通過提出自己更早,更高貴的地位來支持自己的主張。
西漢初年的政治勢力(张良、陈平、高祖刘邦等人)信仰黃教學說,並將其實踐於政事間,因此這個時候成為一個顯眼的人物。而到了武帝時,由此產生了一部集大成著作,即著名的地理暨哲學專著—淮南子。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黃教學說”、“黃教學講義”乃至 “黃教家庭”都是指向同一方向,即指向那樣一种通过批判性的态度去理解和解释历史现实的手段。这种方式正体现出了它对未来社会产生影响力的强烈愿望,并且因此能够不断地进行发展,有很大的包容性,也即具有很强的心灵活性,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称它们为新的东西,因为它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求新的视角、新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里,他把魏晋时期所谓玄 学称为了 “ 新 的 ‘ 玄 学 ’”,他写到:“‘ 玄 学 ’这个名称表明它是‘太极’继续。”
这样,我们便可以看到,无论是按照地区划分还是按照时间划分,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性质,它们互相补充、彼此区别。但每个阶段又都是全面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中华文化的一个宏伟画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能够从那些远古文人的笔触中感受到生命力量和智慧光芒,那真是令人敬畏又心潮澎湃的事实!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从最初迷雾弥漫的情况到现在,我们见证了人类智慧如何不断进步,并融合各种不同的知识体系,最终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一套复杂但精妙绝伦的人类知识体系。我希望我的这番演讲能让您感到启迪和振奋,因为这是我们的共同财富,是我们未来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