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犹龙道德经第一到八十一章在社会的智慧探索
文姬射山人,观老子之为物,如同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管子》曰:“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乎云气,欲下则入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宋王安石作《龙赋》,赞叹其“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 能见,不可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我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只留其言在耳。我闻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卿骄气与多欲,是皆无益于卿身。我所以告卿,如是而已。”孔子去后,对左右说:“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 能游;兽,我知其 能走。但至于龙,我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孔子的学问被誉为凤凰,而他向老聃请教礼仪,与老子的交往,就像凤凰和龍相遇,这场会面成为了儒家与道家的交流佳话,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互补的基础。
世人称呼老子的别名就是“犹龙”。尽管神龙难以完全捕捉,但就连它也只见首不见尾。而对待老子的态度,更是如此。他隐居修道,以自隐无名为务,在周景王时代曾任柱下史,与王朝共同参与了“无射变法”,这也是他著作《道德经》的背景之一。
关令尹喜能够感受到紫气东来,有圣人的降临,他恭候多日,最终迎来了带着牛的 老 子。这次会面,为世间创立了万卷书籍中最重要的一部——《道德经》,并建立起以 老 子 为创始人的道家,以及以 老 子 为教主的道教,使得 道 成为了支撑中国哲学的大柱。
从此以后,“ 老 子 犹 龙”这个形象,被历代画家描绘成千上百次,它代表着吉祥、平安和智慧。在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智慧,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社会进步的一部分。这就是《道德经》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命本质以及宇宙运行规律,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