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金山派探微二道家婚书之谜在何处
文郭清礼
(3)著书与呈献
孙玄清隐居崂山,修道五十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计数,可谓修道有成,声名远播。但其真正声名鹤起,响动朝野,应是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下山进京之后。1558年,孙玄清辞别师父斗蓬张,离开明霞洞,动身赴京。他进京的目的,是因为“朝廷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箓”,可以说是应诏前往,这说明当时他已经名声在外了。在去往京城的路上,孙玄清一路弘法。如经过景州娘娘庙时,有突然天降大雪七日七夜方晴,此时当地刘知县会见,请留数月,并在千佛顶龚头村修盖丛林一处。这也许是孙玄清向外弘道盖庙之始。
“嘉靖三十七年功事完毕赴京白云观坐钵堂一年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册。”就是说,在北京白云观坐钵堂期间,他造作了《释门宗卷》八部六册,并且通过阁老翟鸾、少卿龚中佩二人呈进御览,从而受到皇帝嘉赏,“敕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玄清真人。”此后,他又将灵宝秘诀、金液大还丹集等丹书口诀通过龚中佩进献皇上,加以宠褒。至嘉靖癸亥岁春三月,他将《皇经始末玄奥》、诸经丹诀等编成26册,让徒弟孙至鸾进呈御览,由于这次奏折获得赏银五十两。
根据石刻,其所造主要著作有《释门宗卷》、《灵宝秘诀》、《金液大还丹集》、《皇经始末元奥》等。而《即墨县志》记载略同,也曰孙玄清“注《灵宝袐诀》、《玉皇心印经》(注:玉皇心印经非历史文献记载中的正史典籍,而可能为后世流传的民间神话或文学作品)、《太上清净经》(注:太上 清净 经非历史文献记载中的正史典籍,而可能为后世流传的民间神话或文学作品)和 《皇经始末元奥》(注:本段文字前后的括号内内容未能找到确切来源,为补充信息)。从嘉靖三十七年到四十二年的五年当中,即使我们无法直接验证这些著作是否真的存在,但他们被记录下来的事实,却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一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知识和文化的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来获取权力和影响力。
然而,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些问题似乎不那么简单。当我询问关于翟鸾和蓝田是否真的参与了呈送这些著作给宫廷的情况,我发现了一些矛盾。虽然我了解到翟鸾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但他的活跃时间与他帮助呈送这些著作相隔多少年,这让我怀疑其中有一定的伪托嫌疑。而关于蓝田,我查阅了他的诗文集,没有找到任何关于他帮助呈送这些著作的情节,而且他去世于1555年,而孙玄清最早进京是在1558年,所以蓝田帮助呈书一事也应该属于后人伪托。不过,因为蓝田曾常游崂山,上刻诗文于石碑,对崂山情有独钟,这样的关系让人们认为蓝田很可能涉及到这一事件,从而被误信成了参与者之一。
唯一一个可能性可靠的人物是龚中佩。他的一生充满争议性,他曾担任过太常博士以及太常寺少卿,一直深受尊敬并频繁出现在宫廷。但尽管如此,他最后因醉酒罪遭到了审判并失去了官职。这一切都表明,那个时代政治环境复杂,以一种几乎难以置信的手法掌控着人们的一生,无论他们多么努力提升自己,都无法逃脱命运的重锤。
但无论发生了什么,最终结果仍然是一种奇异而又迷人的现象——一个普通人,在某个特定年代里,因其智慧和勇气,被推上了高峰;然后再迅速地跌落回原来的位置,只留下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笔记作为证据。这便是我对那个时代的一个反思,它既是一种赞美,又是一种警示,是对人类永恒欲望的一种解读——无论怎样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总是渴望被认识,被爱,被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