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道教文化中的天然道观探索爱情的最高境界在古籍中寻觅
在我研究《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时,我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我在《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后来,我还将相关论文集结出版了《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尽管“秦汉新道家”这一概念曾经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明确支持并使用这个概念的人并不多。
与此同时,我的研究也引发了对黄老之学的探讨。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著作对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进行了详细阐释。此外,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以及陈丽桂早前的作品,《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出版),都参考了我的工作。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因为 黄老之家的思想也是我提及或考虑过的问题。
在文献中,“黄老”一词有其根基,如同历史记载中的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接子和环渊,他们都受到了影响,并且以此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理论。此外,还有盖公善于治理以古代智者言语为本的事宜,而陈平则特别喜欢讨论关于黄帝和庄子的术语。
随着时间推移,对于这些内容不断地进行扩展,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以不同人的名字命名的小说,以增强自身争鸣力。例如,《淮南子·修务训》指出:“世俗人多尊崇古代而轻视当今,因此对于那些遵循神农、黃帝教义的人才能够深入解释。”利用这类材料建立自己观点,以便更好地参与竞争。
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们(如张良、陈平、曹参以及文帝窦太后的家族成员)信奉并实践了这种思想,这导致到了汉武帝时代,有一个集大成性的著作出现,即著名的 《淮南子》,它是关于如何运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知识系统化理解世界的一部重要文献。
通过这样的看法,我们可以得知,“青少年学习”,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能找到它们留给我们的教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会谈论这些问题,以及为什么我们认为它们值得被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