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马博通主演的双狮图
望花听剑录之十二《双狮图》 2023年9月13日,我在长安大戏院看了马博通贤弟主演的《法场换子·举鼎观画·徐策跑城》。 这场演出也是北京京剧院“克绍箕裘灼芳华”系列挖掘整理复排剧目展演的一场。之所以题目跟演出称呼不一样,是因为这场演出的名称实在有点儿长。三出正戏,哪个都能当大轴儿演,合一块儿可不就絮烦了吗?所以就用这一系列戏的统称来指代吧。 《双狮图》其实还包括一出《闹花灯》,就是这一切故事的起祸根,本是一出很完整的架子花脸戏,但主演是薛刚,所以和老生关系不大。按目前演出来说恐怕时长上有影响。但演的话或长或短总得有点儿相关情节。本次演出的“闹花灯”基本就是把《法场换子》里唱的那一大堆呈现了一下。虽然起到了解释剧情的作用,但确实有些鸡肋。既然是挖掘整理的话,此段确有可改编提高的空间。 薛刚由罗帅扮演,勾了一个类似于姚刚的脸谱。印象中“三刚不见红”的定例里,薛刚是印堂里要勾一只手。特意询问了一下脸谱专家江洵贤弟,他说勾黑白十字门只能说不常见,但不算错,杨小楼当年就是勾十字门。但根据江先生著述中的照片来看,罗帅勾的和杨派的谱也有所区别。于此道我一向不太精通,就不多置喙了。 《法场换子》大体是目前常见的演出版本。唯有开场不同,徐策先上,念引子定场诗,归座以后再把前边的事儿捯一遍。最后让院子请夫人出堂商量,之后就跟常见的一样了。这种演法不知道是新改的还是老有所本,我见过的老剧本里都没有这段,大约也是我见闻不广吧。如果是新改的演法,大约初衷就是让主演上来有个正式的自报家门的机会。我倒觉得不必胶柱鼓瑟,很多传统戏流传到现在的演法主演都没有报名的场次,比如《战太平》。后面的唱段没有变化,老生一段中三眼,一大段反二黄,正是精华所在。这段反二黄比较费力气,还有几个高腔,循环往复,出彩不容易,出错很方便。马博通贤弟唱的也中规中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后面还有两整出戏,保守一点也是情理之中。 饰演徐夫人的是李佳,事后我给她提了两条意见,一个是她唱了两个“大礼不周”。我建议她第二个可以改成“老相爷快请起细说从头”。还有就是在法场上“我那金——今生今世难得见的儿啊”一句,被老生拦住之后应该多念一个“金”。即“我那金——(噤声!金什么?)金……今生今世……)表示徐夫人一时口误,接着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只念一个“金”的话,这种情绪有点儿不足。 《举鼎观画》不太常见,主要也是因为篇幅比较短,而且唱念并无特殊华丽的片段,还需要心劲儿足。所以很容易演温了,属于费力不讨好的类型。从结构上来说,这戏属于典型的“说破”路数。凡细说身世,道破家仇的环节,必要有一张图,或唱或念就看演员擅长了。余派演员留下这个戏的资料比较少,大约我的见闻中,除了赵松樵先生晚年的资料以外,基本是谭、杨一脉的艺术家们留下的影像。现场看的不多,十数年前我看杜镇杰先生演过一次,“纪谭”的时候看卢松先生演过一次,这应该是在现场看的第三次。如果说要给马博通提点儿意见的话,似乎沉痛的成分大了些。深沉有余而悲愤稍欠。 其实我最想看的就是马博通如何唱《徐策跑城》,那年杜镇杰先生唱的时候,我事先曾经问过他《跑城》准备怎么唱。杜先生说:“我改了,改成以念为主。”当时看来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实话说,“蹲底”的话薄了点儿。所以这次我很期待马博通也能“换派不换人”。果然,他是按麒派的大路子唱的,看到指导教师里有童强先生的名字,不知道这出戏是不是他专门请益过的。演唱并没有完全按麒派来,而是在本来的演唱风格中借鉴了麒派的韵味。再加上最后一场,没有更多的心理负担了。表演也很松弛自然,身段麒派风格明显,比较难得。 总而言之,从我的观感来说,马博通的本次演出《跑城》最佳,《换子》次之,《观画》为殿军。 因为距演出已有一月之余,此期间听到过一些其他观众的意见,有的很是揄扬,有的则颇多微词,认为他唱《跑城》实在是无益。就此我倒有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换派不换人”的演法并不是一时兴起。在我写“皮黄闲扯”的相关文章的时候曾提到,先师王宗伟先生游历四川的时候曾经与一位老生演员同班,这位老前辈贴演《双狮图》的时候就是前面遵循谭余路数,《跑城》大唱麒派,都能出色当行。后来王先生在给我的留言当中指出他叫唐福广,是厉家班福字科的学员。时下有些意见认为“京朝派就是得规矩”,“风格要统一”等等,不能说没有道理。 “规矩”是要遵循的,但一味遵循的话就失去活力了。况且规矩可大可小,如果每出戏都师出有名,又何谈不规矩呢?曾经听到说“高拨子就不是京剧”、“外江的东西不上品”等等说法,不免有些固步自封。 其次,作为观众来说,这种两结合的演法,从观感上并没有什么突兀之处。演出毕竟是一种商业行为,剧目安排和整体效果还是要考虑观众的口味。多年来的京剧演出似乎已经忘了市场效益的因素。广大从业者更多谈的是艺术价值、传承意义,很少提到市场价值。场次安排也基本属于想当然,觉得观众会喜欢的层面。而观众真正喜欢看什么样的戏很少在考虑范围之内。殊不知前辈的老艺术家们对剧目如何安排,如何能吸引观众买票,甚至票价怎么定都是要花大功夫研究的,这也是“经励科”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今剧团花在这方面的心思很少了,大约是因为票价早就不是剧团主要经济来源了吧。至少作为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我喜欢看不常见的剧目,不常见的演法,不常见的组合,不常见的风格。 第三,做为演员来说,我觉得应该支持他们这种尝试。现在流派之间的隔阂太明显,仿佛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学了某个流派之后,其他流派都弃之如敝履,不用说演,学学都有被视为离经叛道的风险。这种风气并不利于流派的发展和演员的成长。应该鼓励演员大胆学习、演出、吸收本流派之外的艺术风格。不用说开宗立派的巨擘,就是史有其名的各路诸侯,哪个不是转益多师,融会贯通呢?博观而约取,厚积才能薄发。不尝试怎么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什么能为我所用呢?至于具体呈现,通过实践积累才能总结经验教训,光坐屋里想能管什么用呢? 拉杂说了好多闲话,反而对马博通贤弟的表演没说几句。提两条意见,也不惮唐突了。首先,感情充沛是好的,演唱技巧也得过硬才能相得益彰。其次,多找机会站中间唱,涨涨份。老生么,还是得老崩点儿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