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经典 > 老子绝学无忧的深刻意蕴及其时代沉思

老子绝学无忧的深刻意蕴及其时代沉思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样的人物,老子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留下了一部瑰宝性的著作—— 中所蕴含的智慧确是用再多言语都无法言说清楚的。历代学者们受制于史料的缺乏,以自己的理解对于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注解,但是这不仅带来了版本上的争议,更是就文本原义问题引发了争论。 另外,《道德经》中所采用的主要语言表达方式是悖论,这也就给后人正确理解他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仅仅一句绝学无忧就导致了千百年来永无休止的争论,有些学者从字面意思出发,结合他的阶级背景,认为这是没落的贵族阶级反对知识,反对学习的违背历史潮流的观点;而另外一些学者,结合《道德经》总体的结构和内容思想反而认为这是老子更大智慧的体现。不同的角度带来了完全相反的观点,由此也可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性。 一、绝学无忧的历史争议 可以说,绝学无忧是整部《道德经》引起争议最多的章句之一,从该句所从属的章节位置到具体的断句以及该句的意思理解都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版本,这都给理解该句带来了诸多困难。结合以往学者研究的内容,可将争议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位置安排上的争议。 《老子》通行本的河上公本与王弼本中,绝学无忧一句都是在第20章的开头。而陈鼓应在其《老子注译及评价》中认同蒋锡昌和高亨对于此句的考订,即将其放在了第19章的末尾,作为该章的总结。并引用了高亨所列举的三个佐证:绝学无忧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句法相同,若置在下章,为一孤立无依之句,其证一;足、属、朴、欲、忧为韵,若置下章,于韵不谐,其证二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文意一贯,若置在下章,则其文意远不相关,其证三也。 古棣、周英:《老子通-老子校诂》上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并且如果根据行文规律以及文章内容的安排,绝学无忧放在第19章结尾,确实更加契合韵律,也能使文脉更加通畅。所以对于其位置的安排已经慢慢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第二、具体该句的断句不同。 这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断句方式。其中一种认为应该是绝学/无忧,将绝学作为一个动宾短语,让无忧成为一种状态,描述绝学后的结果。而另一种版本认为应该是绝学/无/忧,同样把绝学作为动宾短语,只是将无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主体,而忧用来形容无。不过后一种说法显然有牵强附会的痕迹,不仅不符合整部《道德经》中的句式习惯,而且在对于该句的解释上过去勉强,虽然无在《道德经》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存在,但认为如果绝学,无就会忧很明显不符合老子所提出的绝圣弃智、学不学等观点,也不符合老子对于学和智的看法。因此,综合考虑,比较可信的断句方式是第一种,即绝学是行为,而无忧是结果和状态。 第三、在对于学的解释上存在不同。 在对于学的解释方面,历来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如《老子河上公注》:绝学:绝学不真,不合道文。 《道德真经注》,《中华道藏》第9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137页。 这里将学解释为动词,学习之意。而王弼则解释道:‘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然则学求益所能,而进其智者也。若将无欲而足,何求于益?不知而中,何求于进?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寒乡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则忧。 《道德真经注》,《中华道藏》第9册,第197页。 即将学解释成为了增强自身的能力、智力而努力追求知识,而这种努力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也就是这种学习的过程。任继愈在其《老子绎读》中对绝学无忧的解释是抛弃学问,可以使人无忧。 郭德宝:《〈老子〉的绝学无忧小议》,《中国道教》2010年06期,第54页。 即将学解释为学问。 陈鼓应则结合老子的时代特征,将绝学解释为弃绝仁义圣智之学,即将学理解为仁义圣智之学。而詹剑峰则认为老子所绝之学,乃卜筮之学,巫祝之学,相人之学以及礼仪之学。 古棣、周英:《老子通-老子校诂》上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页。 因为这些都是统治者愚弄人民和束缚人民的工具,不过他的这种解释也过于牵强附会,没有获得更多的认同。 第四、对于该句意思的不同理解。 在整句含义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意图上,则引发了更多的争议。如有人从正面去解释,认为老子的意图是说明绝学之后无就会有问题,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并说明不可以绝学。而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认为,老子的意思是绝弃学问,如陈鼓应的观点,或者绝弃学习的行为,如王弼的观点,而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了。并且对于该句意思的理解也直接导致了在对老子意图的理解和评价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严复从一种世俗的角度来看,觉得绝学固无忧,故其忧非真无也。无忧不知,则其心等于无耳……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8页。 并将其比作鸵鸟埋头的行为,认为这是老子躲避现实,极度消极的人生观点。而陈鼓应则认为绝学无忧是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百姓就可以没有忧愁了。他是结合老子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老子著作《道德经》的最原始的目的入手,认为老子提出绝学和绝圣弃智等观点的目的和动机都是一样的,即针对时弊,所想出的釜底抽薪的办法,而这也正是老子博爱和积极救世思想的体现。 二、绝学无忧的深刻意蕴 要弄清楚该句的含义,首先就必须弄清楚学的含义,也就是老子所要绝的究竟是什么,只有在了解他所要绝的东西之后才可以去探讨他提出该观点的原因。陈鼓应认为这种学应该是仁义圣智之学,而王弼则认为是指学习的过程。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思想以及前后文的内容,笔者认为应该将二者统一起来,即老子所要绝的不仅是学问和知识本身,而且也是指学习这个行为。 一方面,按照老子后面所提出的绝圣弃智的说法以及他所表述的理想国图景,他所想突出的应该是指学问的本身,也就是仁义圣智之学,他认为弃绝一切智慧和知识,民众的利益就会成百倍的增加。如在第80章中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老子认为,绝圣弃智就是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说到极处,就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摒绝已经达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古棣、周英:《老子通-老子校诂》上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页。 所以这里的绝学自然也应该是学问和仁义圣智之学。 另一方面,《老子》在第48章也提出有关学的问题,从而也可以作为借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其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句中,通过益与损的洞察就可以大致了解学的含义了。依据《老子》归根复命的思想,为学所增益的是寄生于生命根本以外的并且损害了生命根本的东西,为道是要清除这些妨害生命根本的累赘。因而,绝学,要绝的就是这个为学,即学习的行为。 郭德宝:《〈老子〉的绝学无忧小议》,《中国道教》2010年06期,第55页。 因此,可以知道,老子提出绝学无忧,即认为弃绝仁义圣智之学以及学习这种行为是会给社会带来好处的,而这种好处也就是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民众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 三、绝学无忧的时代忧思 老子既然提出要绝弃学习和仁义圣智之学,那必然有其理由,而对于原因的探讨就不得不考虑他所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他主要哲学思想了。据研究,春秋后期社会上其实已经存在着一种不学观念。《左传》昭公十八年载:秋葬曹平公。往者见周原伯鲁焉。与之语,不悦学。归之语闵子马。闵子马曰:周其乱乎?夫必多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感。又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于是乎上陵下替,能无乱乎?夫学,殖也,不学将落,原氏其亡乎?从中可以发现当时就有人认为学无益,并且这还不是少数人的观点,因为多有是说。因而有人认为老子很可能受到当时这种的影响,并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高度的哲学概括,才提出了绝学和学不学等观点。 古棣、周英:《老子通-老子校诂》上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页。 不过由于史料的缺乏,无从探知当时人们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什么,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去探究。 第一、在老子的观点中,为学是为了为道,绝学也是为了为道,其最终目的都是回归质朴状态。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子认为为学所得到的是知识的积累,而为道所得到的则是一种境界,在为道的过程中所伴随的是的减少。在他看来,一个人为学所得的是对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认识,通过这种知识的积累,也可能帮助他逐步提高得到道的精神境界。正如第16章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只有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从容处世,进而至于公正无私,至于无所不周,至于与天合德,最终达到得道的境界。所以说为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目

标签:

猜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高峰的追寻...
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无论是物质上的成功,还是精神上的满足。然而,真正能够代表道德境界的人物,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名声或荣誉,更是一...
道德经最有深度的十句话 道家最厉害的人...
道家最厉害的人物:揭秘道德经中的智者与英雄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深邃的内涵影响了无数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创作了《...
道德经最有深度的十句话 辟邪之道文言篇...
辟邪之道——文言篇的力量探究 在古代,人们相信有许多方法可以辟邪驱除不吉利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通过学习和背诵《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作品。这本书由老子所著,是...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全文翻译 庄子的无为和有...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要成功,就必须不断地工作、学习和努力。每天都是一串忙碌的日程,仿佛只要不停地做事情,就能达到目标。但有一次,在翻阅一本旧书时,我...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