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经典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1、《尚书》 “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的目录如下 ●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夏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 ●商书·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书·泰誓上周书·牧誓·武成·洪范·旅獒周书·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周书·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2、《逸周书》 班固认为是周代的史书,刘向则认为是周代的“诰誓号令”文献集。但自唐以来,学者多怀疑《逸周书》非古人原本,成书时间约在战国、秦汉間。其中有些史料,如世浮、克殷、商誓篇的文字体例当属西周初,其中所载社会情形与习尚,亦多与甲骨卜辞和古金文所载相合,当属周初。 《逸周书》中的篇题,有的是后人作作注解时增加的,如书中的第一篇“度训解第一”的“解”字,就是晋代的孔晁作注时加上去的,这是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的。 3、《春秋》 是周末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0)间242年的历史。因相传经过孔子的删定整理。所以成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春秋》是我国史书中编年体之祖。后世如荀悦的《汉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刘恕《通鉴外纪》、毕沅《续资治通鉴》、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十多种史书等皆仿此体例。它与后来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成为中国历史著作两种最基本的体裁。 4、《左传》 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春秋》纪事相当简质,如果没有详细的说明或补充叙述,很难对书中记录的人物或时间有个具体的了解。于是后人开始做这项工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战国时鲁人穀梁赤《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皆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其中影响最大、文学和史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是春秋末年鲁国太史, 因目盲,后人称为盲左。《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成为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中国史学的一些优良传统,如“直书”笔法;注重研究总结历史的得失成败,为现实提供借鉴;重视人的行为的评价和社会效果,要求史家“博闻强识、疏通知远”;讲求文字表述的艺术性等都与《左传》的影响有关。梁启超认为《左传》的出现为“商周以来史界之”、“秦汉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中国历史研究法》)。《左传》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它是我国历史散文的源头之一,它在纪事中注重叙事的形象生动和人物描写刻画,形成了后来的史传文学,对包括司马迁《史记》在内的优秀历史著作产生巨大影响,也成为韩柳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新运动师法的范本之一。中国古代散文的色彩和讲究情致韵昧的传统,都与《左传》有关。正如刘知己所云:“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自晋以降,景慕者多”(《史通》)。另外由《左传》形成的史传文学在作品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对魏晋志人、志怪,唐宋传奇、话本,明清文言、白话小说亦皆产生重大影响。 5、《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汇集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周、鲁、齐等各国史料,共21卷。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时间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但是晋朝以后,学者一般都否认是左丘明,因为《左传》和《国语》不像出自一人之手。当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成书时间应比《左传》略早一些。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其内容上与《左传》互为表里,所以古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所记内容,大都是编者认为值得肯定的言论和行为。全书强调和推重的基本观点是“重民”、“忠恕”、强调“天命”,重视占卜等。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国语》特别可贵之处。后世对国语评价不一,柳宗元曾作《非国语》,专门批判其中错误观点。但宋人刘章、元人戴仔等又作《非<非国语>》,为《国语》辩护。 《国语》在体例上不同于《左传》的编年方式,而是按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它虽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但全书所记述的240多个大小故事,很少是单纯的议论。有些故事在叙述技巧和情节构思上比前人有不少创新。有的人物描写形象较为突出,性格颇为鲜明,为后代以记人为主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6、《战国策》 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是一部记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的资料集,其中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作者历代学者多有推测,皆未得到多数学者的信从。可能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时间应在《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之前,个别篇章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由西汉末年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战国策》的体例与《国语》相近,基本上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所涉史事,上自三家分智氏,下到秦灭六国,凡240年历史。但全书并无贯穿始终的完整线索,多数年代模糊,人物事迹往往前后抵牾,少数篇章残缺不全,属于资料汇编性质。从思想体系看,《战国策》基本上属于纵横家,而其道德哲学多取自道家。社会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相合少而相悖多,因而为后世儒者所诟病。其实,《战国策》中许多观点俱富有进步意义,如反映了民众反对战乱、渴望和平的愿望,对不畏英雄的讴歌,揭露残民以逞的暴君,对民众的重视和“贵士”的倾向等。 《战国策》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7、《周礼》 原名《周官》是部专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其书作者分歧较大,褒之者说为周公所作,贬之者斥为西汉末年刘歆伪造。南宋洪迈清初学者毛奇龄认为是战国时人所撰,时间当在《吕氏春秋》之前,较近事实。 《周礼》原书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由于“冬官”篇已亡佚,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天文历象、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乃至沟洫道路,草木虫,。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周礼》它和《仪礼》、《礼记》,通称“三礼”,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对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8、《仪礼》 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是记载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关于冠、婚、丧、祭、朝、聘、射、乡诸种典礼仪节的书,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仪礼》中保存的仪节单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第十七),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不久在鲁境又出现《礼古经》,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礼”三十九篇,但未传下。汉末郑玄用刘向接尊卑吉凶次序编排之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今只有此本传下。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当时门阀为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详定血统亲疏的《丧服》诸篇,出现了不少有关著作。。 《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但本书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尤其是“丧服”篇,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所从出,从中可以看出二千年间通过家族组织形式来巩固君权的根底。清儒胡培翚《仪礼正义》最为详博,可参考。 9、《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典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戴德从中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子必读之书。 《礼记》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等的问答以及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但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为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为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为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为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首页与分页与分页之间分隔符===1、《尚书》 “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的目录如下 ●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夏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 ●商书·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书·泰誓上周书·牧誓·武成·洪范·旅獒周书·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周书·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2、《逸周书》 班固认为是周代的史书,刘向则认为是周代的“诰誓号令”文献集。但自唐以来,学者多怀疑《逸周书》非古人原本,成书时间约在战国、秦汉間。其中有些史料,如世浮、克殷、商誓篇的文字体例当属西周初,其中所载社会情形与习尚,亦多与甲骨卜辞和古金文所载相合,当属周初。 《逸周书》中的篇题,有的是后人作作注解时增加的,如书中的第一篇“度训解第一”的“解”字,就是晋代的孔晁作注时加上去的,这是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的。 3、《春秋》 是周末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0)间242年的历史。因相传经过孔子的删定整理。所以成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春秋》是我国史书中编年体之祖。后世如荀悦的《汉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刘恕《通鉴外纪》、毕沅《续资治通鉴》、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十多种史书等皆仿此体例。它与后来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成为中国历史著作两种最基本的体裁。 4、《左传》 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春秋》纪事相当简质,如果没有详细的说明或补充叙述,很难对书中记录的人物或时间有个具体的了解。于是后人开始做这项工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战国时鲁人穀梁赤《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皆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其中影响最大、文学和史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是春秋末年鲁国太史, 因目盲,后人称为盲左。《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成为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中国史学的一些优良传统,如“直书”笔法;注重研究总结历史的得失成败,为现实提供借鉴;重视人的行为的评价和社会效果,要求史家“博闻强识、疏通知远”;讲求文字表述的艺术性等都与《左传》的影响有关。梁启超认为《左传》的出现为“商周以来史界之”、“秦汉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中国历史研究法》)。《左传》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它是我国历史散文的源头之一,它在纪事中注重叙事的形象生动和人物描写刻画,形成了后来的史传文学,对包括司马迁《史记》在内的优秀历史著作产生巨大影响,也成为韩柳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新运动师法的范本之一。中国古代散文的色彩和讲究情致韵昧的传统,都与《左传》有关。正如刘知己所云:“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自晋以降,景慕者多”(《史通》)。另外由《左传》形成的史传文学在作品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对魏晋志人、志怪,唐宋传奇、话本,明清文言、白话小说亦皆产生重大影响。 5、《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汇集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周、鲁、齐等各国史料,共21卷。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时间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但是晋朝以后,学者一般都否认是左丘明,因为《左传》和《国语》不像出自一人之手。当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成书时间应比《左传》略早一些。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其内容上与《左传》互为表里,所以古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所记内容,大都是编者认为值得肯定的言论和行为。全书强调和推重的基本观点是“重民”、“忠恕”、强调“天命”,重视占卜等。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国语》特别可贵之处。后世对国语评价不一,柳宗元曾作《非国语》,专门批判其中错误观点。但宋人刘章、元人戴仔等又作《非<非国语>》,为《国语》辩护。 《国语》在体例上不同于《左传》的编年方式,而是按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它虽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但全书所记述的240多个大小故事,很少是单纯的议论。有些故事在叙述技巧和情节构思上比前人有不少创新。有的人物描写形象较为突出,性格颇为鲜明,为后代以记人为主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6、《战国策》 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是一部记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的资料集,其中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作者历代学者多有推测,皆未得到多数学者的信从。可能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时间应在《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之前,个别篇章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由西汉末年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战国策》的体例与《国语》相近,基本上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所涉史事,上自三家分智氏,下到秦灭六国,凡240年历史。但全书并无贯穿始终的完整线索,多数年代模糊,人物事迹往往前后抵牾,少数篇章残缺不全,属于资料汇编性质。从思想体系看,《战国策》基本上属于纵横家,而其道德哲学多取自道家。社会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相合少而相悖多,因而为后世儒者所诟病。其实,《战国策》中许多观点俱富有进步意义,如反映了民众反对战乱、渴望和平的愿望,对不畏英雄的讴歌,揭露残民以逞的暴君,对民众的重视和“贵士”的倾向等。 《战国策》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7、《周礼》 原名《周官》是部专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其书作者分歧较大,褒之者说为周公所作,贬之者斥为西汉末年刘歆伪造。南宋洪迈清初学者毛奇龄认为是战国时人所撰,时间当在《吕氏春秋》之前,较近事实。 《周礼》原书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由于“冬官”篇已亡佚,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天文历象、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乃至沟洫道路,草木虫,。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周礼》它和《仪礼》、《礼记》,通称“三礼”,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对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8、《仪礼》 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是记载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关于冠、婚、丧、祭、朝、聘、射、乡诸种典礼仪节的书,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仪礼》中保存的仪节单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第十七),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不久在鲁境又出现《礼古经》,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礼”三十九篇,但未传下。汉末郑玄用刘向接尊卑吉凶次序编排之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今只有此本传下。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当时门阀为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详定血统亲疏的《丧服》诸篇,出现了不少有关著作。。 《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但本书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尤其是“丧服”篇,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所从出,从中可以看出二千年间通过家族组织形式来巩固君权的根底。清儒胡培翚《仪礼正义》最为详博,可参考。 9、《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典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戴德从中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子必读之书。 《礼记》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等的问答以及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但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为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为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为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为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标签:

猜你喜欢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全文 忘忧草影院日本...
梦回东京:探索日本忘忧草影院的奇幻世界 在东京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有一个名为“忘忧草影院”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放映电影的地方,更是一种文化体验。这个影院...
二十四字静心咒 弥勒菩萨的慈悲...
什么是弥勒菩萨? 在佛教中,弥勒菩萨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佛祖,他以其慈悲为怀和广泛的智慧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形象通常描绘成一个温柔、笑容满面的老人,手中常常...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 悟在天成的理解...
悟在天成的理解:人生哲学与自我觉醒 一、悟在天成的起点 人生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旅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能够静下心来,深刻地...
《老子》全文及翻译 打通小周天的秘...
打通小周天的秘密法宝:一指轻点,周天不再难!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和挑战。对于修炼者来说,“打通小周天”是他们追求内心平静、精神提升的...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