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名号由何而来
八大山人(1626—170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籍贯江西南昌。他19岁那年,甲申之变,国亡家破,使他痛感世事茫茫,于是绝望于愤闷之中,冷峻待世。后出家当和尚,做道士,为了隐姓埋名,先后用了几十个名号,晚年自号“八大山人”。他的家世、生平,扑朔迷离,存在不少疑窦,就连“八大山人”这个名号的由来都还是一哑谜。
清陈鼎《留溪外传。八大山人传》:“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清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山人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遂自号八大山人。”
清张庚《国朝画征录》:“……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余每见山人书画,款题’八大‘二字,必联缀其画,’山人‘二字亦然,类哭之笑之字意,盖有在八大山八题《八大人觉经》跋也。“
雍正《江西通志》称山人因“有故家子示以赵子昂所书八大人觉经,山人喜而跋之,因以自号。世乃谓山人隐哭笑二字,非也。“综观以上说法,除陈鼎以外,其余的都是一种意见,即:因为有了《八大人觉经》,才有”八大山人“这个名号。
今之学者持论亦多从上述诸说生发,如有学者从陈鼎之说深入阐发,认为“八”不是抽象的数,而是四方四隅,或谓四正四维,又称八维,即八个方位。“大”者过也、失也、祸也。山人自称“以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者”,即举凡世人遭受灾祸之深重,没有超过我的了。“山人”不作通常的山野之人解,山是倒写的个字,山人者,倒人之谓,有不祥之人的意思。有的学者则认为龙科宝所记比较可信。一、龙科宝与八大山人的好友熊国定相知。他因倾慕山人画艺,而专门请熊氏置酒招八大山人饮而求画。他在《八大山人画记》中所记的一切,大半是熊国定告诉他的。二、他说八大山人“尝持《八大人觉经》,遂自号八大”有实物证据和旁证在。实物证据就是八大山人在《八大人觉经》后的题跋,旁证就是《江西通志》所载:“有故家子示以赵子昂所书八大人觉经,山人喜而跋之,因以自号。”三、八大山人信奉《八大人党经》因以自号,符合八大山人的思想发展的历程。
也有的学者认为,八大山人的名号与《八大人党经》是有关系的,但不是如龙科宝等所言的因果关系,仅是名号的含义与佛经所说的八觉有互通的关系而已。八大山人题《八大人觉经》墨迹,全文如下:“经者径也何处现此八大人觉经山人陶八八迂之已壬申五月之廿七日八大山人题”。其句读当为:“经者径也,何处现此,八(〕〔)大人觉经。山人陶八,八(〕〔)迂之已。
壬申五月之廿七日八(〕〔)大山人题。“细审墨迹,跋文中四个”八“字,除”陶八“外,三个”八“字均写成”〕〔“。这种”〕〔“字的写法,为八大山人六十到七十岁时署款的特定写法,且”〕〔大“二字上下比较靠近,合起来有一点像一个”笑“字。八大山人的艺术语言是极其精炼的,他的艺术构思也是非常填密的,从他对”八“与”〕〔“字写法的精心区分,可窥到《八大人党经》与”〕〔大山人“名号之间的关系:这三个”〕〔“
字,显然是八大山人有意要强调自己名号与八大人觉经的关系,这里的“〕〔”,既是《八大人党经》的“八”,也是“八大山人”的“〕〔”。“山人陶八”:“山人”二字小而偏右,是八大山人用以表示己称谦让的格式;“八”字写成一般的“八”,当指八大人觉经所讲的修身觉悟的八件大事(八觉),从语法上讲是宾语,而谓语动词就是这个“陶”字,意谓“陶养”。
“八(〕〔)迂之己”的“八”,毫无疑问是指“〕〔大山人”款号的“〕〔”和《八大人觉经》的“八”相遇之意。
因此跋文当作如下解释:所谓“经”就是路。它体现在哪里呢?就是这部八(〕〔)大人觉经。八大山人陶养八觉,我名号中的“〕〔”字就在这里(指《八大人觉经》)遇到了。八大山人非常偶然发现两个“八”字的相通之“路”,终于为自己“八大山人”的名号找到了佛经上的根据,乃“喜而跋之”。顿悟、欣喜、快慰之情溢于言表,似有击节惊叹之态。
从时间上来说,“壬申”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八大山人时年67岁。故宫所藏八大山人《花竹鸡猫图六页册》,末页猫图署款“八大山人甲子一阳日画”。甲子为康熙廿三年(1684年),八大山人时年59岁。由此,可以肯定:“八大山人”名号至迟在他59岁的时候已经产生了,而八大山人为《八大人觉经》题跋时己67岁,可见若断定八大山人的名号由此跋文而产
生,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学者说:八大从僧转到道,以陶八(八大山人自称“陶八”,应是借用颜鲁公遇到道士陶八的典故,以说明自己是道士)自居,又信奉《八大人觉经》的“八觉”。陶八是“八”,八觉是“八”,因此他说:“山人陶八,八遇之已。”身为“陶八”,服膺“八觉”,合释、道于一炉,以“八”为大,他之所以改名“八大山人”其含义当在于此。
列了这么多学者意见,“八大山人”的名号由何而来?仍然迷茫,有心的读者不妨参与求索来解解这位画家的名号之谜。
(罗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