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体裁的赋有哪些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用铺陈夸张的手法,体物写志,辞藻华丽但不能歌唱。它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继承《诗经》、《楚辞》的赋颂传统,兼收战国纵横之文和先秦诸子作品的铺张恣肆之风,是一种综合的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代称为汉赋四大家。诗和赋的区别本来是很明显的: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见端倪。赋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更甚于诗。赋按体裁形式可分为骚体赋(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散体大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为代表)和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