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人格永恒尺度在社会中
张恒:中国儒家文化中君子人格的永恒尺度在社会中
先民对君子人格的锻造,从起初就极为重视“诚”这一尺度,宋儒更是将其提升至“本体”高度,重构“诚礼兼修”的君子修养。传统“诚”论所蕴含的求真务实、警醒慎动等修养要求,对于塑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新时代君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道德理想人格的“君子”,脱胎于西周作为身份地位的“君子”。春秋人格义君子的出现,也伴随着指称对象的转换——由上位阶层扩展至平民阶层,也蕴含着评价标准的迭变——由“因位而名”变为“因德而名”。正是在这一转变中,“诚”凸显为君子人格的一种重要表现。
《大学》言:“君子必诚其意”,《中庸》言:“君子诚之为贵。”思孟学派更是将“诚”提升至天道高度,所谓:“诚者,天之道也,” “誠者自成”。
由于其代表事物完满、成就美好状态,“诚”能从众德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关乎锻造一种重要德目。据《说文解字》, “信也”, “信者自守”。孟子的说法也是如此,“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朱熹认为:“忠恕即智慧”,因此,在这个理解下,“忠恕即智慧”,所以当我们谈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真正的人生智慧时,我们首先要看他是否能够保持这种真实无伪的心态和行为。
及至宋代,由于提出与相关观念成熟了,当时很多大儒都提出了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周敦颐认为:“圣心常以仁爱炼身,以礼敬世;凡此皆以顺天自然,而不敢违逆。”邵雍则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因此,无论是内在德性的修养还是外在行为中的遵循,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实的事物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通过不断追求真实无伪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恶进善,是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符合社会公认的人生价值观。
总结来说,将这些原则融入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虚假表象和空谈,同时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这对于建设一个更加公正、透明、高效且富有同情心的地球社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