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围的故事探索中国十二大民居建筑在社会中的独特魅力
我站在燕翼围的前面,凝视着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七年的建筑,它在清康熙十六年完工,是杨村富户赖福之及其长子赖从林倾两代之力建成。这个宏伟的客家围屋,以其高14.3米、宽31.8米、深41.5米,外墙厚1.45米而著称,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也是赣南围屋防御体系中最为坚固的一座。
每当夜幕降临,这里就像是一座守护者,静静地看着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的小镇生活。它的四层楼房,每层有34个房间,共计136间房,一共对角四边都有炮楼,每层都有枪眼和排污孔,只留下一楼的大门作为唯一入口。这座围屋不仅保护了赖家的安全,还成了整个社会的一个象征,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防御力度和家族荣耀。
2001年,燕翼围成功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交织在一起。它不仅是中国十二大民居建筑之一,更是社会发展史上的见证者。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关于“燕翼”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自《诗经直解》中的“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寓意为子孙筹谋,就像燕子翼护小燕一样;一种说法认为因为上空望去,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还有一种说法则指出周玉衡曾题写此名,因为夫妻恩爱如同比翼双飞。
更让人感动的是主仆情深的故事。在避难时期,仆人为了主人金银财宝,不惜牺牲自己,将财宝投入池塘,并以换衣相救。但最终却遭遇悲剧,被杀害。当主人回归,他将池水抽干,用金银珠宝祭祀仆人,这份忠诚和勇气被后人的铭记。
而且,当时期的人们也会结亲联姻,比如徐老四,他在远嫁杨村之后立志发大财做大屋,最终在关西开基建新围,与李家的女儿结婚,而他的新围甚至比原来的更宏大精美,这场世代美谈也成为了社会传颂的事迹。(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