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客家人为何总说上下左右而非东西南北
说起方位感,客家人通常没有“东西南北”的概念,只有“上下左右”的区分。例如,梅城人说“下大埔”“下丰顺”,大埔人、丰顺人说“上梅城”;至于兴宁人、五华人来梅城,则一般说“下梅城”。那究竟何为上何为下呢?实际上这种“上下关系”与河流的走向有关。
在河南境内的客家地区,历史上的交通状况决定了水路是主要的通讯工具。由于山多林茂、经济滞后和交通不便,开辟及维护陆路往往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而且陆路周边极易成为盗贼的藏身之所,因此旧时不同县域之间来往,主要还是依靠水路进行。
走水路的话,溯江称作“上”,顺流叫作“下”,这正是由来的由来。而且,“上”与“下”与河流的走向一致,不可反过来说。一旦超出流域范围,便很难再用这个概念表示移动了,而改说“过”或者“我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各县市区之间的来往走陆路最便捷,而水路除了运送河沙、捕鱼、观光游览外,已经很少有市民问津了。
除了、“左”、“右”,也都是客家人的常用词,如、“左片侧,”右手片等,都站在对方角度指示,是直观形象又简洁明了。
由于历史上的客家多生活在环境封闭、视野受阻的小山村里,它们对于地理位置不是特别敏感,对于东南西北这些方向就好像天外飞仙一样遥不可及。而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是那些可以直接体现出空间位置关系的地方性方位词,比如对岸、中间、高低,这些都比传统的地理方位要贴切得多,也更符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地域特点影响,这种使用方式就自然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方位系统,即以河流作为参照物,将其它地方按照相对于自己所处地点的人眼看去的一定方向称呼,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但因为不同的出发点,所以会有不同的名称。这样的命名方式虽然听起来有些古怪,但却非常具有个性化和实用的特点,是一种独具风味的小小文化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