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围的故事探索中国十大特色民居的魅力
我站在燕翼围的前面,凝视着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七年的古建筑。它是杨村富户赖福之及其长子赖从林倾两代之力建成的,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也是赣南围屋防御体系最为坚固的围屋。
整个建筑呈砖木结构方形,高14.3米,长41.5米,宽31.8米。外墙厚1.45米,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线布局。该楼共四层,每层有34个房间,共136间房。每一层都层层环通,对角四边有炮楼,每层都有枪眼,四周高墙都是封闭建筑,只留一楼大门进出,还有一排排污孔。
历史上,这里是一个盗贼横行、民风彪悍、械斗不断的地方。在社会动荡时期,当时的家道殷厚人士赖福之为了避乱,一直在这里建设了这座坚固的大院。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投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希望通过这样的举措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燕翼围”的名字由来颇具故事性,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对角各有一个炮楼,从上空望去,就像一只燕子一样;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是因为文人周玉衡曾经题名此地,因为夫妻恩爱得以如此命名;还有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其取意自《诗经直解》中的“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象征着父母为子孙筹谋就如同燕子的翅膀保护小鸟一样。
在这里,我也听闻了主仆间的情谊,以及主人的孝敬仆人的情节。当年主人带着金银珠宝逃难时,其忠诚的小仆人不仅替主人换上了衣服,还将财宝埋入池塘,让主人安全逃脱。而后,小仆人惨遭杀害,但主人的心中却没有忘记他的救命之恩,因此祭祀时总是在先祭小仆人后祭祖先。
此外,这里的两个家庭结成了亲情纽带,在清乾隆年间,一位青少年徐老四深受这个地方所感染,并决心日后也要发大财做大屋。他不仅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且还娶了一位来自这一家的女儿成为妻。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致力于营造更宏大的居所,最终在嘉庆三年完成了比这座更精美、更配套的新围,而这个新围与原来的燕翼围形成了美好的结婚关系。(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