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新魅力重现
早秋时节,步入江西宁都县东山坑镇小源村,风中飘香的荷花与轻拂的柳絮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在由曾氏宗祠巧妙改建而来的“乡土大学”,凉意袭人,家长们在此享受着清凉避暑之乐,而几个孩子则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学习擂鼓艺术;在“文彦翁祠”转型后的“村史馆”,几位即将踏上大学之路的青年正在聆听家族历史故事,汲取奋斗的力量。
小源村曾峰泉向我们介绍说:“这里有二十多座古老宗族祠堂,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有着四五百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宗族祠堂面临倒塌甚至消失,这些年来,由政府部门主导的一系列修缮工程,让这些老祠堂又焕发了当年的辉煌,同时赋予了它们新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功能。”
宁都是客家人的重要发祥地,也被称为客家祖地。这里散布着130多个客家姓氏,每个村庄几乎都有一座或多座美丽的祠堂。据统计,该县共拥有3300多座独具特色的宗族祠堂,这里的 祠堂文化独树一帜。不仅如此,这些古老建筑中不乏红军驻扎过的地方,它们承载了一段光辉灿烂的人类历史。
走进赤坎村那栋名为龚氏祠堂的地方,那里曾经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现在成了一个展示革命历史和国防教育基地。陈列室内摆放着报房机、发电机等物品,使人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岁月。而现在,这里已成为全国范围内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宁都县在对这些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时,将保护原则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以确保每一次翻新都是尊重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此外,该县还努力将文物维护工作融入到古村落保护、小镇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的大局之中,全方位规划资源,为那些拥有文物遗存的小镇提供综合改造服务,并聘请义务文保员,加强日常管理,使这些珍贵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小源村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吸引了家庭经营者开设民宿。这些建筑前的花园和草坪让整个景区显得干净舒适,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近年来,宁都县不断探索构建“祠堂+文化”的模式,将这些建筑打造成基层治理平台、文化交流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从而实现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老旧但富有韵味的地标性建筑通过现代元素融合,再次绽放出迷人的风采,如同从前一样,却又更加鲜活且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