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毡子文化节与元宵节的来历简短两者各具特色前者展现草原民族的传统技艺后者则是汉族春节的重要组成部
在悠远的草原上,毡子不仅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擀毡技艺,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2012年9月15日,阿拉善举办了首届毡子文化节,展示了蒙古族擀毡技艺的魅力。这一盛事,由额旗东风镇额肯查干嘎查牧民照日格图组织承办,让人们见证了这项传统工艺的活力和深厚底蕴。自此,毡子文化节便被定下成为一个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节庆活动。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使得曾经不可或缺的毡子逐渐退出了人们生活的大舞台,而擀毡这一技艺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珍惜并致敬那些仍然坚守于传统之中的人群,如额济纳旗土尔扈特人的他们,他们依旧使用绵羊秋毛来制作 毛制品,并通过有节奏地抽打羊毛来完成擀毡这一过程。
照日格图向记者讲述:“拉毡也叫抻每子。在过去,这项工作需要用马或骆驼拉,有60圈以上才能完成。而且,每一次都要泼水,以促进其快速成形,然后反方向拉动同样次数,再次进行循环操作,一块毛制品就这样一步步完工。”
从弹毛、铺毛到喷水、喷油,再到撒豆面、卷 毛、高捆、洗 毛、二次整形最后晾晒,这13个关键步骤构成了完整的一套手工制作流程,每一步都不能省略,都只能用简单的手工具具完成。而在整个过程中,他们还会边唱边做,用充满活力的音乐与汗水交织出一段段难忘美好的时刻。
这样的劳作虽辛苦,但却让每个人心怀感激,对于这个能够将自然之物转化为实用的产品而又能体现出自身文化韵味的地方产生了一种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