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新魅力宁都的老祠堂重现光彩
在宁都县东山坝镇的小源村,早秋时节的阳光透过层层青柳,洒在一座座古老的祠堂上。这些祠堂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更是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在曾氏宗祠改建成的“乡村大学”里,家长们享受着凉爽的午后气氛,同时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习擂鼓,这些年轻人正是在这里接触到传统文化,为自己的未来增添了一份独特色彩。而文彦翁祠改建后的“村史馆”,则成为知识渴望者学习家族历史的地方,其中四名准大学生正在聆听前辈们讲述,以此来激发奋进之心。
小源村曾峰泉介绍说:“我们这里共有二十多座宗族祠堂,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建筑,有着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在过去,由于长时间未得到维护,一些宗族祠堂面临倒塌的风险。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修缮工作,因此这些老建筑又恢复了原有的风采,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如教育教化、矛盾调解以及展示我们的村史。”
宁都作为一个重要的地标,是客家民系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该地区内散居着130多个不同的客家姓氏,每个家庭几乎都会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祠堂。据统计,该地区拥有超过3300座这样的宗族建筑,这为宁都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 祭典文化。不少宗祠还曾经作为红军驻扎地,对党的一段光辉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走进赤坎村中位于龚氏祠堂,那里的报房、发电机等物品依次陈列,让人仿佛回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当讲解员以生动的情景描述那些往事时,现场似乎也充满了历史感。这片土地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少高校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这个地方列为教学点之一。
为了保护并利用这些古老建筑,宁都县坚持结合性修缮原则,即既要保护又要修缮,同时确保保持它们原本的心灵魅力。此外,该县还将文物维护与古代遗址保护、新兴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相互融合,从而整合资金资源进行全面规划,以推动文物保护所在地域综合改造,并通过聘请义务文保员实施常态化管理,使这些珍贵遗产更加受到尊重和关注。
现在,小源村已成为当地旅游热点,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吸引了一批家庭开设起自己的小型民宿。每个家庭都花精心打理院落前的花园或草坪,使整个社区变得干净整洁舒适起来。
近几年来,宁都县积极构建“ 祭典 + 文化”阵地,将这些建筑打造成基层治理平台、文化交流中心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从而实现对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带来的正能量效应,也让老旧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