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的除夕习俗探究冬至的意义在社会文化中的渗透
广州人在除夕之夜,习惯于早起购买一根完整的甘蔗回家,这个习俗象征着“有头有尾”的意义。年三十晚上,广东地区普遍存在一种叫做“卖懒”的风俗。在过去,孩子们会手持灯笼、红鸡蛋和慈菇,在街道和巷弄中跳跃唱歌:“卖懒,卖懒,一直到年三十夜,让其他人都感到无比的疲倦。”当其他孩子们看到这群小朋友时,他们也会跟随加入,并一起高声唱那首童谣。街角处充斥着闪耀的烛光与欢快的童谣声,这是广州独有的除夕景象。当这些小朋友完成他们的“卖懒”任务后,他们会将红鸡蛋分给家庭中的长辈吃,用以表示自己销售得越多,来年就能更加勤奋。
在广州,每年的团圆饭都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餐食。团圆饭上的菜肴种类繁多,从鸡肉、鸭肉、鹅肉到烧烤肉,还要有一定数量的鱼,但却绝对不会出现炒鱿鱼这一道菜。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在广州话中,“炒鱿鱼”意味着被老板解雇。一年里大家都忙碌不已,所以过节才是大家相聚庆祝的一个宝贵时刻,因此对除夕团圆特别重视。在准备团圆饭时,还喜欢放几条土鲮鱼进米缸里,以待过了春节再享用,这种做法称作“责年”,意为压力大但确保每年的生活富足。
逛花市则成为了广州市民的一项传统活动之一。迎春花市这个习俗始于19世纪初,当时它在藩署前(今天北京路财政厅附近)形成,并逐渐扩散至今北京路等地。而到了20世纪初,当老城区拆迁并改造为大道之后,逛花市的人群逐渐增多,最终成为了一项固定的社会文化现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教育路和西湖路便设立了花市,而后又分别在四个老城区各自设置了特定的区域举办花市活动,每逢春节期间都会安排一次这样的市场活动。
至于守岁这一习俗,则体现在除夕夜零晨家家户户燃放爆竹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那时候整个城市都会响彻爆竹声响,一直持续到凌晨几个小时,全城弥漫硝烟气息,使人们耳朵震痛而面部染红。此外,由于许多旧日内容已经被新的内容所取代,或许有些习俗也不复见存,如“卖懒”、“打炮仗”,但即使如此,那些表达出向往新生活愿望的情感依然深植现代生活之中。(编辑:传统节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