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围的故事探索中国民居四大特点在社会中的延伸
我站在燕翼围的前面,凝视着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七年的古建筑。它是杨村富户赖福之及其长子赖从林倾两代之力建成的,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也是赣南围屋防御体系最为坚固的围屋。这座巨大的砖木结构方形围共有4层,每层34个房间,总共136间房。每一层都与上下相连,对角四边设有炮楼,每一层都布满了枪眼,四周高墙都是封闭建筑,只留下一楼的大门和过道。
历史上的杨村是一个充满盗贼、械斗不断的地方。在明末清初,这里社会动荡不已,匪患频发。当时的家道殷厚的赖福之因战事外出避难,一路走来无人接待,只得改奔九连山避乱。等到事态平息后,他回家发现“庐舍已为灰烬”,于是决定按照“高筑墙,广积粮”的古训开始建设这座大型围屋。
27年后,这座宏伟的建筑终于完工。关于燕翼围这个名字,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取自《诗经直解》中的“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意在为子孙筹谋;另一种说法认为燕翼对角各有一个炮楼,从上空望去,就像一只燕子;还有第三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曾经的一位知府题写了这个名字。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赖福之带着仆人逃亡时的情景,他们为了保护财宝和生命,最终成功地建造了这座强大的壁垒,并且由于仆人的救命之恩,他们家族至今仍然会先祭祀仆人,然后才祭祀祖先。此外,还有一段关于徐老四结亲并在关西新建大型围屋故事,他追求财富并以此作为嫁女选择条件,与他的女儿结婚对象——六代孙赖锡元,而他们之间也建立了一段美好的联络关系。
看完这些历史故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民居中所蕴含的一些独特特点,如其高度、厚重以及内部设计与功能紧密结合,以及它们如何承载着家族成员间的情感纽带和历史记忆。我相信,在这样的文物面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安全与团结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