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子之所以不缠足是因为他们深植于自然的待客之道
清朝客家女子为何不缠足?这个问题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探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清朝,汉族人家的女子无论贫富,从幼年起几乎都裹起了“三寸金莲”。如果不缠足,就会受到普遍的嘲笑。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现象,作为汉族分支的客家人,没有缠足的习俗。
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他们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朝代,由北方迁徙到南方。到了南宋时期,客家人已经形成了特定的群体,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和江西等省份。
很多人认为,客家先民南迁时,缠足还未形成风气,他们在南方定居后没有受此影响,所以得以保留天足,并且身体更加健康。这一观点似是而非。礼教文化辐射力很强,缠足也是逐渐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为什么客家地区抗拒了这一习俗的蔓延呢?说到底,不缠足是由客家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状况决定的。
由于客家先民大多生活在山高林深的地方,他们生产落后、交通闭塞,而人口密度低,因此要想在此安居,便必须比中原生活时付出更大的辛劳。因此,一個家庭中的成年男女,都要作为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一位女主外,一位男主内已经满足不了生存需要,只有男女同耕才可维持温饱。一首歌曲正描绘这样的场景:“妹在山上割芦箕哥,在山下铲草皮。”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个裹小脚的小姐,还怎么上山割芦箕?常见的情况下,已婚女性承担的大量工作可能比男人还重,她既要养育子女,又要照顾公婆,还要整理家庭事务。而且,她们还有责任与丈夫一起垦殖。如果是一个小脚女人,那显然无法完成高负荷的体力劳动。
另外,由于明末以来广东和福建一带的人们开始“下南洋”,即前往东南亚经商或打工,“下南洋”的都是当地男子,他們妻儿老小留在故乡,这样整个家庭就全部依靠妇女来处理日常事务,这种情况简直是在牛马做活一样!
《清稗类钞》记载说:“客家族里向不拘束脚趾,使身体壮健,无需施脂粉插花朵。”这说明了他们没有闲情逸致,也没有优雅舒适的心态。而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则写道:“你将看到市镇上的买卖人们,是车站码头上的苦力,是乡村里的农夫,上深山砍柴的是她们,以及建筑屋宇的时候粗工灰窑瓦窑里做粗重工作也都是女人。”
晚清的一个外国传教士,在嘉应州看到当地女子都是天步,不禁感慨地说:“世界上最完全无憾。”但实际上,这是否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沉重的手镣?
所以,当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发现答案并不简单,它包含着对过去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性别角色扮演的一些启示,同时也反映出那段历史背景下的生存压力和资源分配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不缠鞋只是表象,而背后的原因却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