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阿依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民风探索
在中国凉山彝族自治州,生活着一百六十一万彝族人民,这里是彝族文化的宝库。其中,毕摩是一种特殊的宗教职业者,他们以念诵的形式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神职阶层,毕摩群体在长期的宗教职业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征。
首先,毕摩拥有与其神职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套特殊信仰。这些建立于对毕摩神、神以及法具经书魂灵崇信之上,为全体毕摩成员所共守,是他们从事神职活动的心理支柱。其次,毕摩内部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宗教制度,这些制度涉及到毕摩传承、出师、退业和游毕等习俗惯制,以及有关仪式仪轨制度保障。在第三点中,除了具有共同遵守的一套宗教职业道德外,还有一定的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神职认同感。这份认同感是彝族社会中的自我意识,也是团结和内聚的心理力量和情感纽带。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推广,一些被抑制或削弱的情形开始得到恢复。凉山彝族自治州也见证了这种变化,其中包括美姑县,该地区有着众多古老且丰富多彩的地方法律体系,如“德古”(民间法官),并且还存在一种类似于西方法律概念中的辩护人的角色——“维力莫阿”(即比索莫),专门负责为当地居民打理生死大事。
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环境宽松经济搞活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走向复兴路线,一度被压抑和削弱的地方法律体系得到了部分恢复。在这个时期内,不仅仅是在城市里,“魂兮归来”的招魂之声和打牲驱鬼除邪的仪式也能听到,而农村则兴起了“毕育”学习这项技能的人潮,以继承祖业为名,同时还有追求经济收人、地位名声等目的。而这些年轻人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知识,他们还学会了一些现代生活内容,如祈求升官升学或者行商发财等。
总而言之,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即便面对时代变迁巨大的挑战,但由于环境宽松经济搞活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走向复兴路线,一些被抑制或削弱的情形开始得到恢复。此刻,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如何理解并尊重这些地方性法律体系,以及如何促进它们成为更重要的一部分,并融入到更广泛的人权框架中,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至今仍然存续下来的这些特殊职业者——凉山彷彼马依(即巴莫阿依)及其所代表的大量未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