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祖先是广东人之碱水粽令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一个汇聚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与欢庆饮食的丰富民俗盛事。其习俗之多样,如同一幅精彩纷呈的画卷,其中划龙舟、采草药、挂艾草、食粽子及佩香囊等,都为这场大型庆典增添了无限活力。在赣南客家地区,这个传统节日以品尝碱水粽而著称,每当端午来临,家家户户都会忙碌地制作这些独特的粽子。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有类似粽子的雏形——菰叶包黍米形成牛角状,即“角黍”。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用菰叶包裹后煮熟,便诞生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客家碱水粽。这种特殊的粽子又被称作灰水粽,其制作过程十分考验传统技艺。
首先,要制作天然植物灰水,就需要将晒干的大树柴烧成炭,然后溶解在清水中过滤制成透亮如琥珀的液体。这份天然植物灰水含有一丝特殊芳香,为糯米增添了一种独特风味,并且软化糯米,使其更加易于消化吸收。最后,将煮好的碱性糯米放入香气浓郁的菰叶中焖煮至金黄色泽,那股清新的植物香气和滑爽口感,让人难以抗拒。
除了美味外,这种传统食品还有助于排出身体中的积毒物质,有健胃润肺功效,是一种既美味又健康的佳肴。在客家的文化里,客家碱水 粽不仅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小吃,更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怀念,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一次回顾。而它那独有的风味至今仍旧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