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北塘中式四合院别墅设计让生活与艺术前所未有的靠近物品场景融合创意空间
我对大埔北塘的喜爱,不仅因为那里没有缺乏风景,更在于每一次探访,都能深入了解,愈发珍惜。在今日这个节奏飞快的生活中,人们匆匆前行,承载着无数压力,有时甚至忽略了眼前的美好景致。因此,我热爱穿梭于梅州各地,与自然亲近,从内心出发,以文学之梦为伴,在行走中寻觅乡村的历史与未来,大埔西河镇北塘村,无疑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之一。
闲暇时光里,我坐在秋水边读书,看流云而坐;轻闻花香、聆听鸟语,让思绪随风飘扬。我多次踏足北塘村,那些倚门而立观赏花卉的瞬间,就有醉碟花、天使花、向日葵和荷花相伴。或许,这源自我从小在客家围屋嬉戏长大的经历,而我的围屋后面也有一排风围树,与北塘村中的绿油油稻田相呼应。
这座古老的村落,从宋末元初形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千年岁月留下的痕迹,在每一处都显著可见:700多年的古树和受祜堂、400多年的绍知堂、360多年的志事堂,以及200多年的谦受堂等。这些建筑,如同漫步时光隧道,将客家的智慧与辉煌展现给世人,也许每一座客家围屋,都藏着丰富的故事等待我们细细品味。
行走在这些古宅之间,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怀——那些精美木雕石雕壁画装饰的地基,保存得几乎完好,并且讲究到极点,每个名字都蕴含深意,如“青云世第”、“清白流徽”、“受祜堂”、“绍知堂”,体现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儒家思想,是客家建筑艺术的大观园。此外,还有20余座明清时期古建筑生辉闪耀,每一扇门窗都散发出气派与精彩。
最让我喜欢的是那些经年累月的小道,它们蜿蜒穿过满目的田野,与篱笆墙影子和繁茂果蔬交织在一起。在这里停下脚步,让时间静止,一米阳光、一段流年、一片浮云,便如诗一般。辅德堂,即张弼士故居“光禄第”的完全复制品,是这样的老宅代表之一。这栋百年房子不仅坚韧厚重,而且融入周遭自然环境,为周边的一幅静谧乡村画卷增添了一抹温馨色彩。
田野深处,一望苍狗白云,岁月悠悠,这里的百年经典老屋玉堂小筑也是如此令人回味。大埔县北塘美术馆便设立于此,这是一个由大埔县北塊古村落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并与大埔县西河镇政府及韩江画院共建的乡土艺术馆。在2017年9月,我们梅江区摄影协会4位成员参与了该馆开幕暨作品首秀展,当天展出了40余件来自40位画家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大埔地区文化特色及新农村建设,被众多游人所瞩目。
2014年,该地区被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并且2016年还获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大约对于所有热爱艺术的人来说,他们热爱生活,看庭前花开看庭后花落,看天上云卷看天下云舒。而这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既朴实又醉人,有游子的梦想空间,有夏播秋收描绘五谷丰登栩栩如生;还有保存完好的茶米古道,这条路曾是通往老县城陆路,从茶阳镇起至营村,由羊肠小道组成。当我们沿着那条沧桑斑驳的小径漫步,感觉到了山谷间异常宁静,对尘世喧嚣内心浮躁以及世俗得失产生了一种淡然之感,就像诗意连连一样。
陌上开放红尘有情;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漫步于这片土地,我们依旧可以找到建于康熙时代的连云寺,那里是第一位翰林张作舟练习功名的地方,还能看到梅州罕见百年的女贞子。而站在莲峰山顶,可以眺望整个北塊背后的岃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以及漳溪河西流入汀江竹林影翠民居古道仿佛进入画中世界般安详宁静。
通过整合资源利用“用艺术活化乡愫”的策略,大埔县西河镇政府与开发公司达成了共识,为提升并打造北塊乡愫旅游项目进行努力,其中包括引进韩江画院嘉应学院实习基地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创作写生基地,并建立美客美庐艺术民宿,使生活与艺术前所未有的靠近吸引更多文人墨客艺人们来此探索,为乡愫振兴国家战略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值得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