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阿依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故事
在彝族社会中,毕摩是以念诵的形式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关系的宗教职业者。他们拥有特殊的信仰,这些信仰围绕着对毕摩神、神以及法具经书魂灵的崇信,形成了毕摩成员共同遵守的精神支柱。毕摩内部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宗教制度,包括传承、出师、退业和游毕等习俗惯制,以及有关仪式仪轨制度保障。
除了这些,还有共同遵守的宗教职业道德,它们调节和规范了毕摩与神灵之间、人们之间以及彼此间关系,并具有维护职业信誉和尊严作用。此外,毕摩成员还具有一定的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神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彝族群体的一种自我意识,是团结内聚的心理力量和情感纽带。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中国西南部的一个重要民族地区,其彝族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地保护和发展。在这里,一百六十一万彝族人民生活,他们自称“诺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口结构,即血缘因素和人身依附关系为内容的等级制度。
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由于输入汉族文化,使得原本保留较多原始性宗教特色的彝族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于了解并保护这一民族文化,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其历史背景,并从田野调查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便全面正确地认识这种特殊职业者的角色及其影响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各种资料,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关于凉山彷疆界中的毕摩活动及其所扮演角色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