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故事 > 巴莫阿依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风俗探究

巴莫阿依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风俗探究

在中国凉山彝族自治州,古老的彝族文化依然以其独特的风俗和信仰而著称。其中,毕摩是一种特殊的宗教职业者,他们通过念诵的形式来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传统社会中,毕摩群体不仅拥有自己的一套信仰体系,还有一套固定的宗教制度和职业道德。

这些毕摩成员共同遵守着一系列规范他们与神灵、他人以及其他毕摩之间关系的规则。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有着很高的情感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基于对业缘(即生死轮回)基础上的,是毕摩群体凝聚力的心理力量和情感纽带。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一些原本被禁止或抑制的情况开始得到释放和恢复。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涵丰富的人口超过160万,其中多数为彝族人口。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之一,保存了大量原始性质宗教活动,如崇拜神鬼、祭祀祖先等习俗。此外,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封闭以及社会制度相对独立,加上与周边汉族地区紧张关系,使得凉山地区在1956年前的许多地方仍然保持着一个世外桃源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然而,在1956年后,当地实行了改革,将家支制度废除并消除了等级差别,同时引入了汉族文化,这导致了一系列深远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以科学取代“迷信”,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成为主要目标,因此毕摩及其宗教活动被禁止,而民间经典也遭到了收缴焚烧。这段时间里,彝族传统文化及宗教进入了萎缩阶段。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因素如经济开发、旅游业发展以及民族政策调整,为凉山彷佛提供了新的机会。一时间,被抑制和削弱的大量传统习俗开始逐渐复兴,并以现代化方式展现出来。而且,从美姑县为例,该县共有6850名男性毕摩,即占全县总人口4%,男性总人口8%。各种仪式活动频繁且多样,有近200种不同的仪式,以及115卷经书记录下来。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有些变化,但很多原有的风俗仍然存在,如“魂兮归来”的招魂之声、“打牲驱鬼除邪”等仪式都可以在城市里找到;农村则出现了“毕育”学毕热,不仅儿童学习,还有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同时,也有人追求经济收益兼顾传统知识学习;而且现在还包括一些现代生活内容,比如祈求升官升学、防止疾病等问题都被纳入到仪式之中。此外,由于从事这种职业所获得的收入远超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对于提高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这类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由于以上情况,为研究此类人物提供了实际条件,本文将探讨凉山彷佛性的性质及特征,并分析其作为一种调解人的角色及其功能如何维护人们与神鬼祖先之间平衡关系,以及它对于整个社会结构所扮演的一角色。

标签:

猜你喜欢

道德经的神奇力量 罗婺彝族研究出版发行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云...
人生是一场修行下一句 有关春节的古诗...
元日 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日 孟浩然·唐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
人生座右铭大道至简无欲则刚 无欲之境如何让...
在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论述中,“心无欲则刚”这句话常常被提及,它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欲望时,他的心灵就能变得更加坚强。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特别受...
修道人的眼睛为啥都变了 德道经探索中华...
道的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被认为是超越于事物之上的绝对真理。《老子》中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表明了道是一种自然流动...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