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民间传承的历史音响文化指南网
婺剧,浙江的瑰宝,历史悠久而文化底蕴丰富。清代末年,当时的婺剧已经有了多个不同的班社组织,它们包括高腔、昆腔、乱弹和薇调等声腔,并以“二合半班”和单独的乱弹班为代表。这些建立在金华的基地,在1949年决定将这些多种声腔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剧种,并将其命名为婺剧。
婺剧在浙江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和安徽东南部都非常流行,是一个深受欢迎的大型戏曲艺术形式。目前,有11个专业演出团队致力于传承这门艺术。
作为一门多元化的声音艺术,婺剧拥有六种不同的声音类型:高腔、昆腔、薇调、高平调、滩簧和时调。每一种声音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来源与特色,比如高腔分为五大支系,每一支系又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昆腔回溯至江苏昆山,那里称之为“草昆”,比苏州那里的京剧更具有刚强与阳刚之气。而乱弹,又被称作浦江乱弹,以其三五七板、二凡拨子芦花调著称,这些都是上下两句交替变化反复进行的小品音乐。
薇调则源自京剧中的西皮腔和二黄腔,又被人们称作“戏”,它保留了早期皮黄色的粗犷泼辣豪放风格,不受后来的京劇影響。
最后,滩簧是新兴的一种声音,它包含兰滩滩簧与蒲江滩簧两种,可以相互使用,其唱歌风格既古朴又生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适合表现生活小品。此类作品充满了鲜活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