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摄入泰吉演绎中国非遗文化在社会的进化
在板底乡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彝族文化氛围。这里是贵州彝族文化重要传承和展示区,彝族同胞占了该乡人口的95%,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在春节期间,这里更是成为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演绎人类进化的一块舞台。
《撮泰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是一种流传于板底村倮戛村的戏剧古彝戏。这出古戏不仅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2005年还获得了这一荣誉。它以大山为幕,大地为台,当地彝族同胞表演这部讲述人类演变的戏剧,以此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文道华老先生,是这出古戏的非遗传承人,他对《撮泰吉》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达到了非常高的地步。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在板底乡都会举行《撮泰吉》演出,内容主要反映彝民族生产生活过程,包括祭祀祖先、民族迁徙、买卖牲畜、繁殖后代,最终逐户扫除火星,有着驱邪祈福之意。
除了观看《撮泰吉》,过节期间,板底乡还有许多其他活动,如载歌载舞、摔跤、荡秋千玩磨磨秋打火把游村嬉戲等,让人们体验到纯正的彝族风情。此外,还可以探寻当地的人民文学代表作,如民间文学中的《阿诺楚》、《放鹅娄记》,以及各种民歌和著名音乐舞蹈如《阿西里西》等。
婚俗也是板底乡独具特色的风情之一。当地人喜欢吃大块肉和砣砣肉,同时喝“转转酒”、“咂酒”。嫁女或娶亲时,无论白昼还是夜晚都有歌声不断与舞蹈翩跹,一直持续到通宵达旦,使整个婚礼过程成为一幅活生生的民族风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