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蒙古族毡子文化盛宴
毡子文化节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庆祝,也是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回顾。擀毡这项技艺,悠久的历史让它成为了蒙古族乃至其他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12年的9月15日,阿拉善地区举办了首届毡子文化节,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蒙古族擀毡技艺,更为这一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届毡子文化节由额旗东风镇额肯查干嘎查牧民照日格图组织承办,他不仅是一个主办方,还是一位擀毡艺术家的代表。他告诉记者:“我们要确保每一块毛毯都能体现出最纯粹的游牧民族精神。”从此,毡子文化节将被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用绵羊秋毛、骆驼皮和简单工具制作出的精美 毛制品。额济纳旗土尔扈特人擀毡时,他们会坐在地上,有着清晰节奏地抽打羊毛,将其转化为无数细小的纤维。这段过程充满了音乐般的声音,每一次弹动都预示着一个新物件即将诞生。而当这些纤维铺在骆驼皮上,并被水浸湿后,它们便开始融合形成厚实而坚韧的地面垫。
照日格图讲述道:“拉毡也叫抻 毕业,过去抻 毛用马或骆驼拉,要有节奏地拉60圈以上,然后就要泼水,使其快速成形,一次又一次反向拉动,最终完成一块完美无瑕的毛制品。”这种通过反复劳作与自然元素相结合的手工制作方法,不仅体现了游牧民族对于自然资源利用上的智慧,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
总共需要经过13个步骤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毛制品,从弹毛、铺毛到喷水、撒豆面,再到卷起并捆紧,这一切都是依靠手工操作完成,而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辅助。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唱歌还是工作,都带有明显的心跳感,即使是在辛苦劳作之中,也能够找到一种既疲惫又快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