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风俗作文梅州客家话既能软如糯米羹又能硬如棺材钉
在梅州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松口声,软过糯米羹;松源声,硬过棺材钉。从地理位置来说,松口和松源相隔不算远,但两者的语音差异却比较明显。松口声比“糯米羹”还要软,而松源声比“棺材钉”还要硬。
倘若从整个梅州来说,哪里的客家话最硬呢?恐怕十之八九的梅州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五华话”。因为“五华阿哥硬打硬”啊!
我们知道,五华是远近闻名的石匠之乡,“打石头”是种力气活,只有健壮的硬汉能够胜任。五华历史上“硬打硬”的石工、石匠特别多,久而久之,“五华阿哥hard打hard”的说法也就在各地传开了。
原本只是形容打凿工具和石头的“hard”,逐渐延伸到了五华人的语言特色和个性上来。旧时关于五华石匠的图片记录
兴宁毗邻五华,两地的客家话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梅县人却从来不觉得兴宁话“hard”。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从声音到节奏,再到说话风格,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让人们觉得它既不是太平静,也不是太坚韧。而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也为方言带来了独特的色彩。
现在谈及对兴宁话的印象,大多数客家人会说它幽默诙谐。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自媒体视频刚流行的时候,上网出现的大量搞笑视频中,大部分都是由兴宁的话表演出,所以这种印象也就自然形成了。这说明兴宁人天生幽默,有着很好的口才。
那么,那里的客家话最"soft"呢?
很多人又会不假思索地说是绕绕韧韧的声音——梅县"松口声"。这个地方曾经是个重要港湾,它影响了方言,使得方言里充满了水运时代留下的痕迹,因此被称作下水的声音代表者。
随着水运衰退,这个地方虽然繁荣早已成为往事,但其方音依然存在于曲艺中,有这样的俗谚证明:“自古山歌出于山(从)口”。
因此许多人觉得松口声音"soft over rice cake soup",就是因为它总是在旋律优美客家的山歌中出现,是婉转悠扬、动听无穷的地方声音之一。
一种声音是否"hard or soft",本质上并不由其自身语音特征所决定,而是受孕育并承载这门语言(方音)的土地历史、经济及个人主观印象等诸多因素交错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