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近代史人物论文研究
顾颉刚,1893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阳历五月八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书香世家。据他自述,出生时祖父为其算命,命里缺土缺金,因此起名诵坤,取字铭坚。早年学习成绩优秀,从小识字、六岁入私塾、十四岁考入高等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
在北京大学预科期间,他听章太炎讲学,对中国戏剧故事的变迁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对今古文经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1915年因病返苏休养期间阅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号》,受其“上古事茫昧无稽”的观念影响。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并受到蔡元培任校长、陈独秀、胡适任教等人的影响。在胡适讲授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后,他开始关注民间歌谣和风俗材料,并对连带得到的风俗材料加以关注。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后,他历任多所大学教授,并参与编集辨伪材料。他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论点,在史学界引起争论,这些文章后来被收录在《古史辨》(八册)中。
抗战期间,他转至内地并继续研究历史地理。1949年后,被定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遭受批斗,但后来由于周恩来的提议而恢复工作。他主持“二十四史”标点工作,但实际由白寿彝负责完成。此外,由于身体原因,不少专题性质较强的地图集项目实际由其他专家完成。
顾颉刚师从胡适先生,其师兄弟包括罗尔纲、傅斯年、周汝昌等人,他们各自擅长不同的历史领域。此外,还有一批学生,如谭其骧、童书业和杨向奎,他们分别致力于历史地理学、中印文化交流和国语文字研究等领域。
综上所述,顾颉刚是近代著名历史人物,其贡献不仅限于文学翻译和编纂,更体现在对中国古代历史真相进行探究与辩护方面。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体系构建与传承的热情,以及不断追求真实与客观的事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