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化七夕传统民俗金钱雨中情
在农历七月初七,宁化的民众将这一天称作“乞巧节”,或称“七夕拜巧”。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七夕拜巧"不仅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对小孩子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崇文重教、尊老敬幼、心灵手巧和吃苦耐劳等美德。在过去,这一传统活动几乎家喻户晓,每个家庭都必定参与,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
几天前开始,宁化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巧果,其中刻有福祉寿喜等形状图案。这包括绘制彩画,如状元骑马、天官赐福和福桃寿星,还有一些儿童制作的手工艺品,如鞋子和书法作品。他们争相展示自己的作品,以此来比美。
到七月初六那一天,小朋友们就会帮助家长制作这些巧果,并准备一些新鲜水果作为贡品。豆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它象征着新的生命、新活力,就像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在院子里或者大厅里的天井中,用竹梢搭建彩色拱棚,将那些精致的画挂上去,这就是所谓的“天桥”。下面这座拱棚设置了一张案台,上面摆放着香烛和陈列着水果。此时,老师或长者会教导小朋友跪下来诵读一些特殊的祝愿语,比如:“儿年少志气高,请赐予智慧与才华,让我名字显赫。”这样的祝愿被称为“巧书”。
乡村中的祭典仪式则由塾师或长老主持,该仪式分为7个部分:秉烛、焚香、献酒、诵读巧书(今夕是何夕……)以及其他几个步骤。在这些仪式中,小孩还要向神明祈求聪明才智,而大人则希望孩子能考取好成绩。
根据历史记载,在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中提到了这一点:在南方,他们认为每年的7月7日,就是牛郎织女聚会之夜。而妇女们便会结造楼梯,用金银珠宝做成针线,将瓜果放在庭院里,以此请求织女给予她们智慧和技艺。此外,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习俗,比如唐末时候人们拜新月,而元明清时代人们则拜银河,最终形成了从乞富乞寿乞子到穿针缝布乞求织女技艺的一系列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