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糖就捣蛋的宁化七夕传统民俗盛开
在宁化的悠久历史中,有着一段美丽的传统民俗——“七夕拜巧”,也被称为“乞巧节”。这个节日源自牛郎织女相会的古老故事,旨在教育孩子们尊重文明、重视教育、心灵手巧以及坚韧不拔。虽然这个习俗曾经是宁化每家每户七月初六不可或缺的活动,但如今已经逐渐消失。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制作各种形状的小巧果,这些小巧果上刻有福禄寿喜等吉祥符号。儿童们还会绘制彩画,如状元拜塔和天官赐福,以及制作巧姐鞋和写作“巧书”。他们互相比美,这种竞争激发了他们创造力的火花。
到了七月初六,家长们组织孩子们制作这些小巧果,并准备一些当季新鲜水果作为贡品。豆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它象征着新的生命、新生的活力,就像儿童一样茁壮成长。
庭院或大厅天井旁搭建起彩棚,将这些彩画挂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天桥”。下面设立香案,上面陈列着水果。在这里,小孩跪下诵读那些关于求得聪明才智的小诗歌,如:“儿年少,志气高,乞赐巧,姓名标”。
乡村中的塾师或长老则负责教授祭典仪式,这个仪式分为七个部分:秉烛、焚香、献酒、诵读诗词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五项——将装满了代表各类技艺(如针线剪裁等)的物品放置于神前焚烧,以此向织女祈求智慧和技艺。
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中记载了一个关于牵牛织女聚会夜晚妇女结彩楼,用金银钥匙穿瓜果以乞求技艺的情景。而中原地区还有一个习俗,即对新月进行拜礼,最终演变成了向银河寻找织女,与之共度佳期。这段时间里,从富贵到子孙满堂,再到穿针引线,都是一次一次向织女祈求她的智慧与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