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一声念九字真言世人两千年难解老子身世之谜
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对道家老子的记载既模糊又不确切,将老子一分为三地记载,使后世难解其身世之谜。《老子列传》提到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但先秦典籍中只有“老聃”之名,而“李耳”则在《史记》之前无迹可寻。从这一点看来,司马迁可能有篡改的嫌疑。据说老子排行第四,被称为季聃,而司马迁为了贬低道家,将季聃改为李耳。
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聃”的“老”字是氏族名称,不姓李,而是姓老,这一观点由郭沫若、马叙伦、高亨等学者所支持。《 老子列传》中提到的上下篇和十五篇文本,其实指的是同一部德道经十五篇,现在已知的今本《德道经十五篇》与这两种记录相符。这意味着战国时期就已经失传了十五篇,因此证明了“上下篇”与“十五篇”乃同一书也即使得出,“老莱子”与“大宗师”的身份同属一人。此外,《庄子》的对话记录显示了二人间深厚的情谊,他们讨论孔子的缺点,都以平和而智慧的态度提出批评。
关于他们是否同时生活,还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们可能是一位人物,以至于被误称为两个不同的人物。在考古层面上,也存在争议,如湖南株洲发现的"Old Laozi"墓,其真伪尚未得到明确证实。而且,在历史文献中,对于他们的一生也有很多描述,比如在蒙山隐居期间,他们教导过孔子的孙子思。在其他文献中的描述也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如河南鹿邑隐山大墓被猜测作为长子的口之墓,而非真正的尸骨所在地。
关于他的去世地点和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他比孔尼斯早二十岁出生,大约公元前571年左右,这使得他的去世时间变得更加模糊。但根据一些研究,他可能死于公元前369年,与庖丁解牛及公文轩见右师三个事件发生在相同的一年,是魏惠王继位之年的那个时候。如果将这些事件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太史儋就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即他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养生专家—— 老莱 子或更准确地说的是 老仔 或者更多简化成 的 李耳 —— 老子的形象逐渐展现出来。他不仅是一个跨越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符号,他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