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发展史略八字真言口诀的反复回响在天然道观中奏响古老文化的序曲
道教音乐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根源,源自远古巫文化的降神歌舞,并在漫长时光中不断吸纳宫廷乐、琴曲和民间艺术的精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朵奇葩。从南北朝时期开始使用道乐,至唐代成为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宋代则见证了道乐风格的丰富多彩。
唐朝时期,高宗令宫内乐工制作道调,而玄宗更亲自参与研究和教授道乐。在《混元圣记》及《册府元龟》等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见那段历史上的盛况:诏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及对太清宫的大力赞颂;诏司马承祯、李会元编写《玄真道曲》、《大罗天曲》,并命贺知章作《紫清上圣道曲》等。
宋代同样是重要的一刻,不仅有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各有所创,还有林灵素在斋醮仪式中进行修改和增补。北宋期间,《玉音法事》的编纂,将南北朝至今已有的词章汇集于一处,同时收录了皇家所制赞颂之歌。
地方性特色的道教音乐融合了本地民歌,与我国其他地区传统音乐相互影响而演化出多姿多彩的各地特色,如北京韵、武当韵等。这类地方性的音韵体现了其土壤深厚的地方风味,同时包含古典音乐、宫廷乐与民间音乐的大成。
历经时代变迁,明代以后的武当山道教尤为显著,被誉为“庄严典雅”,这也反映出了宫廷与武当山之间密不可分的地位关系。而现代最著名的是华彦钧,他的小品如《二泉映月》,被认为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