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老学中的佛禅旨趣与道德经1-81章全文拼音解释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刘固盛
在宋元时期,学者们对于佛教与道家的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刘固盛先生指出,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后,与道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外来与本土之争,但两者的统同与融合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观点可以从老子学的发展中得到验证。本文将以苏辙、邵若愚、李道纯等学者的《老子》注为例,探讨宋元学者如何以佛解《老》,并借此增进道家精神。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苏辙在《老子解》中的“视之不见章”。他认为“混而为一”即是老子的本意,与佛教中的“反流全一”相通。在这里,“混而为一”的含义与佛教中的真如有相似之处。真如即如来藏,是指世界的本体,它具有伟大的智慧光明和广照法界的特性,而苏辙则将其应用于对客观物质世界虚妄不实的描述。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苏辙如何通过无执这一概念,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他提到:“圣人待之以无为,守之以无执”,这正符合大乘佛教破除我法二执的宗旨。在这里,无执既意味着忘我,也意味着去掉对外界事物过度追求和固執,这正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大慈悲心和菩萨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宋元时期,学者们通过对《老子》的注释,并结合佛教思想,不仅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其 老学中互相贯通,而且也促进了各自哲学精神的提升。此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份新的活力,同时也丰富了各个时代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