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故事 > 常应常静探究宗教文化旅游在物品场景中的性质与定位

常应常静探究宗教文化旅游在物品场景中的性质与定位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因此,对于这些资源的开发,我们必须认清宗教文化旅游的性质和定位,以此促进整个事业的发展。

根据其性质,旅游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文化旅游,一是休闲观光旅游。宗教文化 tourism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文游览,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推动与促进作用。这种类型具有深厚的根基,因为它涉及到心灵洗礼、心理治疗、安慰和寄托等多方面功能。在早期,这些场所实际上也是学校或大学,而高僧们则是智慧之源。

尽管宗教 tourism 也包含了一定的休闲观光元素,但这两者有本末不同,不可倒置。首先,它以传统为主体,其本质属性即为传统性;其次,以观光为主体,则其本质属性即经济性。这正是它们之间根本区别所在。

自古以来,我国三大信仰(儒家、道家、佛家)的信徒都有朝圣之历史。在分析葛仙山和阁皂山两个道家的庙宇客流时,我们发现2014年共计40万人次,其中朝圣者35万人次,信仰者4万人次,而仅有1万人次属于纯粹游客。这说明了宗教 culture tourism 具备强大的传统特征,在其中,只有97.5% 的参访者参与了某种形式的心灵活动,而剩下的2.5% 仅仅是为了观光而来。

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看出,这一领域内存在着明显的一元化趋势,即“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主要目的进行朝觐活动。而且,在这里,“物品”并非直接指代实物商品,而更偏向于指代那些可以通过心灵交流等方式感受到的情感满足,如自然风光和人的行为规范等非物质财富。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我国许多名胜古迹中逐渐淡出了原有的神圣氛围,被商业化侵蚀得越来越多。一些庙宇周围出现了大量摊贩和餐旅设施,最终导致原本应该保持清净的地方变成了商业中心,从而削弱了这些地方的地位,并引起香客数量的大幅下降。这不仅损害到了人们情感,还威胁到了整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关于信仰自由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未来更加感到不安。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将寺庙转变成商业产品?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这个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讨论。此外,由于寺庙既是一个载体,又承载着民间信仰,所以它应当远离市场和欲望。但如果把寺庙当作资产进行运营,那么可能会引发利益争斗,与原有的意义背道而驰,同时也会让寻求精神慰藉的人感到失望。此外,如果政府能够制定相关法规,将寺庙保护出来,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心灵寄托地,那么这样的做法不仅能保留我们的历史遗产,也能维护人们对真理追求的心态健康发展。

标签:

猜你喜欢

什么是道教? 在天然道观的深...
这个故事很有名,也有多个演绎的版本:《列子·天瑞》中的引述,汉赋作家张衡的《髑髅赋》,才子曹植的《髑髅说》……熟悉道教经忏的朋友还会知道,在“放焰口”道场...
成仙的方法很恐怖 道法自然提倡无...
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活智慧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期望所困扰,似乎每个人都在竞相追求成功,无时无刻不忙碌着。然而,古代哲学...
道德经无为而治原文 天眼通透心境明...
天眼通透心境明,口诀掌握一日成 在古老的道教中,开天眼和开天耳是修炼者追求的高级能力,它们能够让人获得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听觉。然而,这两项能力并不是随便可...
道德经的神奇力量 天人合一的呼吸...
一、道家呼吸吐纳法的历史与哲学根源 道家呼吸吐纳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修身养性、健康长寿的重...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