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故无败多元一体理论新视野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1988年8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学术演讲时,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研究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领域,它不仅在文化上、学术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那么,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连开,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马戎。
20世纪初叶,欧洲已形成了一批民族国家,在引进欧洲“ 民族”概念 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派别和学术界产生了争论。立宪派主张在中国实行 民族主义,并将希望寄托在君主立宪上;激进党人却提出“驱除鞑虏,以恢复汉室”的口号,将希望寄托于用武力推翻清朝之中。在辛亥革命后,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政权。但到了二三十年代,在帝国主义侵略与瓜分下,这场关于“ 中华民 众”的话语权争辩始终围绕着 “中国应该是还是统 一 ”展开讨论。
费孝通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要承认各个少数民族之间存在共同的情感联系,他们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影响。他认为这是因为这几个地区的人们虽然生活环境不同,但都具有相同的地理特征,比如山地、高原等,都受到同样的自然条件限制,从而共同发展出了一种类似的生存方式。这就使得他们彼此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使得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即使面对外部敌人的威胁也能团结起来抵抗。
费孝通先生还指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这种情感纽带并不是单方面建立,而是一种双向交流和相互作用。他说:“当我到瑶山去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团结起来,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小组,只是因为需要合作才能生存。”因此,这种情感纽带并不只是基于血缘关系,更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生活习惯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
他还指出,“ 多元一 体”并不意味着放弃或者否定任何一种文化或身份,而恰恰相反,它要求我们尊重每一种文化,每一种身份,同时也要寻求它们之间共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融合。这一点也是费孝通先生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泰民安,让每个人都能感到自己属于这个国家,有份儿参与这个国家的事业。
总之,“ 无为故无败”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话题,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层面,我们都必须不断探索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稳定繁荣,同时又不损害各个群众的声音,不牺牲各个群众的地位,这正是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大爱与大智的一部分。而这一切,无疑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未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