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老学中的佛禅旨趣与道德经全文5000字在社会的应用探究 刘固盛
一、佛老不为二:以佛解《老》
道与佛性
苏辙注《老子》“视之不见章”认为,万物皆出于性而成于妄,如画牛马、刻虎彘,皆非其实。苏辙认为,这个世界是“无一非妄”的。
佛教中,“反流全一”,即指六入皆然,即指六种感官对外界的接触和感受都是虚幻的。
真如之境
苏辙提出了“道之大,复性而足”的观点,将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
佛教真如,即如来藏,与苏辙所说的复性相似,有伟大的智慧光明义故,普遍照耀一切法界,无分别识知,有自性清静心。
无执
老子主张无为,不执著;苏辙发挥了这一点,将其与破除我法二执联系起来。
老子说:“圣人待之以无为,守之以无执。”苏辕认为,这就是忘我,而忘我即是破除“我执”。
二、“菩萨行”精神
大乘佛教强调菩萨行,即求自身成就觉悟,同时也要帮助众生解脱苦难。
苏辛等人的注释体现了这种精神,他们试图将佛家的理念融入到道家哲学中,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宋元时期,一些学者尝试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结合起来,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理解和哲学思考。他们通过对《老子》的注释,以及引入佛教学术概念,如真如、本体论等,从而加深了对自然本质和人生意义的认识。这一点体现在他们对于无为,无執以及忘我的讨论上,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话题,也是各种宗教哲学思潮交流互鉴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丰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东方各国之间思想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