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说大道至简原来是关于这段悖论的故事
老子在《道德经》中给我们出了一个悖论,他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会那么美好了;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好事是好的,那么这件事一定是不好的。这似乎和我们日常的认知不同。在大众的基本认知以及在道教的宗教教化中,都是提倡的,会告知人们什么事物是美好的、是善良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追求的,并且提倡人们都去追求同一个美好的事物,以期达到最终人人皆是善人的理想国。但在老子的叙述中认为,这些其实都是人的有为的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是道的无为状态。
老子说,有无相生,同出异名,这两者本来都是观察大道的大枢机。为什么当人人都去追逐被提倡的事物时,就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当人人都知道某件事情是善良和美好的,是被提倡的时候,他们就会以各种方式去获得它。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正当方法获得倒也无可厚非,但老子从书籍记录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早已经看透了人的本性,即看透了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因禁不住而失去了本性的模样,所以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有为”的思想,即有意识地为,而不是无意识地自然发生。当不同的国家或集团自立为道、为名,号召不明根本之道的人们去追随他们,那么这些人就可能会脱离了生存的本真而去冒杀生的危险,只为了获得某种名分、利益,从而成为他人口中的至善至上的存在。
一个人的成就必然是在众多人的失败和牺牲上建立起来。而看到的是彰显,是谓“有”,难以看到的是背后失败,是被刻意隐藏掉的一部分,可看做“无”。但有的存在依赖于无前的前提。对美与善的追逐,其背后所带来的必将是不恶与不善,更进一步导致部分消亡与毁灭。
这里,“有”、“无”、“生”、“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存在与否存,它们指代着宇宙万象之间互相转化变化的心法。在《道德经》第二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极其深邃哲学思考:生命需要死亡才能更新,而死亡又包含着新的生命孕育出来,因此生命死寂也是活泼浮动,因为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只是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不断转换。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在这一循环中寻找平衡,不断演变,不断创造,不断毁灭,最终返回原点,无始無终。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简单与困难、高低长短等,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种观念。当出现了比较的时候,一方被称赞,一方则被忽视或贬低。这一过程,就是人类心灵活动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认识的一种特定方式——主观评价和比较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评判标准都会产生局限性,因为它们基于有限的人类经验和知识背景,所以无法穷尽整个宇宙范围内所有事物间关系复杂的情境。
真正能体悟此理的人,将不会再陷入那种盲目跟随权威意见,或盲目崇拜那些表面的成功者的错误态度。他将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保持自己内心清净,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与宇宙合一,而不是强行用自己的判断力去改变外部环境,从而实现真正自由自在地生活于世间之中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