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道德经辟邪擦擦宗教艺术
如同玛尼石遍布各地,受到崇拜一样,“擦擦”也广泛流传,每个角落都有其存在。它是一种文化象征,其特点在于:首先,它与玛尼石不同之处在于材料——玛尼石是天然的白色岩石,而“擦擦”则是由泥土制成;其次,玛尼石大小不一,但普遍较大,而“擦擦”通常偏小;最后,玛尼石固定位置,不便移动,而“擦擦”可以随身携带。这种艺术品的发音源自梵语,其含义超越字面意义,用以指代泥制的小佛像。
制作过程中,一般使用高质量的泥土,这取决于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在墨竹工卡县,因地理环境特别适宜,因此这里生产的“擦擦”尤为出名。此外,还需准备多样化且精心设计的模具,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一旦填入湿润的地球并塑形后,再经过晾干,就可得到初步完成的小型佛像。但这只是开始,因为这些物体并不坚固,因此需要额外加热以使它们变硬和美观。
除了原有的单一颜色外,“擦刷”的外观也能通过绘画或彩色的涂料获得丰富多彩的效果。这一点反映了不同地区间对材料和技艺独特性的承认。即使对此有一定了解的人,只要看到土质、烧制程度、形状、颜色等细节,便能够识别出它来自何方。
虽然泥土是主要材料之一,但并非唯一选择,有时会加入更贵重的元素,如金银珠宝和其他珍贵材料,使得这些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而那些具有特殊宗教意义,更被认为拥有神圣力量,其中一种特别的手工艺品还融合了骨灰与泥土混合而成。
然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一种特殊类型,被称为“布撒”,这远超过一般形式。这种独特性来源于用盐巴及藏药混合的地球来制作。这类产品仅限于少数几位法王及其继任者,他们享有塔葬权利。在他们圆寂前,对肉身进行严格处理过程中,必须使用盐巴和藏药将身体内血液抽干。这些带有血水印记的地球就成为了无价之宝,因为信徒们相信它们可以治愈疾病,并抵御一切恶劣影响。
因此,“撒拉”成了人们寄托愿望、表达祈求的心灵寄托物,它们被广泛供奉在山顶寺庙以及河流湖泊边上,以及大路交汇处。在交叉路口甚至专门修建了供存放这样的物品的地方——叫做“撒康”。一些则置放在巨大的佛像内部或寺庙中的塔尖上,而另一些则作为护身符随人携带,无论如何,“撒拉”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途径,与经幡一起,为追求幸福而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