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悖论在天地间为什么众人皆认为好事反而成恶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给我们出了一个悖论,他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会那么美好了;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好事是好的,那么这件事一定是不好的。这似乎和我们日常的认知不同。在大众的基本认知以及在道教的宗教教化中,都是提倡的,会告知人们什么事物是美好的、是善良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追求的,并且提倡人们都去追求同一个美好的事物,以期达到最终人人皆是善人的理想国的图景。但在老子的叙述中认为,上述种种其实都是人的有为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是无为状态,即无为是不有为,不有意识地为。
因为,当人人都去追逐被提倡的事物时,这样的事情就会发生变化。被提倡的事物其实就是与第一章“道可道”之道、“名可名”之名相呼应。当不同的国家或集团自立为道、为名,号召不明根本之道的人们去追随他们,那么这些人就可能会脱离了生存本真而去冒杀生的危险,只为了获得某种名分、利益,从而成为他人口中的至善至上的存在。
一个人的成就,必然是在众多人的失败和牺牲上建立起来。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彰显,是谓“有”;难以看到的是背后隐藏着失败,是被刻意地隐藏,可看做“无”。但有的存在,是依赖于无前提。对美与善的追逐,其背后所带来的必将是一些恶与不善,以及进一步导致的一些消亡与毁灭。
然而,这一切却又似乎是在遵循着自然规律,因为这是万物自然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而真正得 道 的圣人正能看到这个过程,所以才以合 道 之心去处事,不添加主观喜好,只按照符合万事变化规律来作为。
行使任何教化,也从来不是进行言语上的评判,而是客观展示万事万物自然发展变化,而人们能够从自然中感受到 道 的运行方式,从而明白自己也是万 物 之一,在 道 中,在也当遵从自己之自然运化。(这一点,也正是一个优秀史学家的客观素养)合 道 的圣人,他可以使 万 物 兴 盛,但不会推辞自己的责任;同时,他也不认为兴盛了 万 物 就该私自占有 万 物,不认为兴盛了 万 物 就该将其作为自己的依恃而邀功。
因此,我们要学会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即站在更高层次上看待问题,与世俗界限相隔开,用非主观的情感和非个人利益驱动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行为更加接近于顺应宇宙法则,无私无欲,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大的幸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