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才能无所不为反复探索宗教世俗化的中国式智慧
与实践
近年来,少林寺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常有人用“世俗化”一词来表达对其变化的批评或赞赏。然而,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存在着极大的混乱,我们有必要予以分析和澄清,以便更有效地讨论和评判少林寺是否世俗化了。
总结来说,“世俗化”这一词汇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含义:(1)宗教衰落、(2)宗教影响减弱、(3)多元并存或竞争、(4)宗教分离出社会制度中、(5)与周围社会文化张力降低、(6)从神圣到庸俗转变,以及(7)从出世到入世转变。前五种是国际学术界原有的含义,而后两种则是中国语境中出现的特别含义。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在宗教学研究中,经典的世俗化理论意味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神圣走向了 世俗,从以神圣原则决定社会生活走向以 世俗原则决定。随着现代化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和教育普及的人们宗教信仰会逐渐下降,但这并不一定导致衰落,只可能引发新的形式和内容。
新范式认为多元性不是必然导致衰落,而是可能带来繁荣,因为不同的信仰之间竞争将促进每一种信仰自身之强大。在美国最早确定政教分离,这并未阻碍任何一种信仰对国家重要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世俗化”用作一个负面评价标准,而应该考虑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如何展现自我,并且如何适应环境中的挑战。
因此,在汉语语境中,我们必须明确区分不同含义,并避免混淆。不仅如此,还需要注意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不同文化对于“世界”的解读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少林寺如今拥有100多名僧人,大型僧团,其经济收入也来自于旅游业,这些都标志着它的一种复兴而非衰落。同时,它作为文物古迹,每年吸引150万游客,这也体现了它对外部世界影响力的维持与增强。而这些都没有证据显示少林寺已经发生了所谓的“庸俗化”,反而展示了一种积极参与现代社会事务,同时保持传统价值观念的一种方式,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的一种理性选择,是一种智慧实践,是一种无为才能无所不为的心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