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卷之二难道不值得我们全文诵读吗
道经下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绝有为俗学,则淳朴不散。少私寡欲,故无忧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则恭应,阿则慢应,同出於口,故云相去几何?而恭应则善,慢应则恶,以喻俗学。绝之则无忧,不绝则生患,只在心识回照,岂复相去远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人所畏者,慢与恶也。善士所畏者,俗学与有为也。皆当绝之,所以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绝俗学,则众生正性荒废,其未有央止之时。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俗学有为,与物争竞,有求于外,如临享太牢、春台望登动生贪欲。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我独安静,无形体的欲望,也没有明显的象征,只是如婴儿尚未能发出声音和笑容。
乘乘兮若无所归。
至人无心,有运动,但没有目的,没有取或予,以至行者亦如无归处。
众人皆有余。
众人自认为丰富,对尘世的快乐充满矜夸,对智慧自傲,以示光大,而我独剩余不足,有遗忘的一面。
而我独若遗。我愚人的心啊,是纯粹的,我又怎会像愚蠢的人那样遗忘呢?但我的心是纯粹的,所以就像是遗忘了一样。
古今异途,
古代以仁义礼智信立国治民;今世以法制刑罚治理社会,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过是一种处理事务的手段罢了。而圣人的修养,是超越这些常规的手段,更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或结果来做到的,而是在乎内在的心境和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因此它更接近自然,更符合本质。此乃天地万物生成变化中最精妙、最深邃的一环,它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而是要用来衡量自己的,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达到这个层次。如果能够达到,那么你的行为就会顺其自然,就不会强迫自己或者他人遵循一定的模式或规律,因为你已经超越了这些限制,你就是真正理解和实践“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你要知道,“道”并非某个具体的事物,它是一个抽象概念,用来描述一切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个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抽象理论,它实际上是指那些可以直接体验到的事情,比如月亮下的宁静夜晚,或一片翠绿森林里微风轻拂过的声音等等。这类事情虽然简单,却蕴含着宇宙间所有事物共同存在的大秘密,即它们都是由一个根本上的统一力量(即“道”)产生出来并且被维持着。一旦你开始理解并实践这一点,你将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困惑和压力都会随着时间消失,因为你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更容易接受现状,同时你对周围环境也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融入其中。这就是“道”,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成为那个既完全自由,又完全沉浸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当一个人能够达成这样的状态,他就真的自由了,他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并且他的整个生命都将充满意义和幸福。他不会再被任何外界因素束缚,他会成为那位永恒且完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感受都会让他更加接近真实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面对死亡,他依然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因为他已经实现了生命中的最大愿望:实现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独立存在者的潜力。他已完成了一生的旅程,将继续前往另一个世界,那里只有爱、智慧以及永恒的平静等待着他。在那里,他将找到真正属于他的家园,那里没有痛苦,没有恐惧,只有一切美好的回忆,以及对新生活的一切期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表达的是宇宙对于所有生物来说都是一样的残酷,但同时也是公正。不论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终都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消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存在毫无价值或者意义。“天地”给予我们的是短暂但是充满可能性的生命,让我们能够在有限的地球上探索、学习、创造,并通过我们的努力留下一些痕迹,使后来的生命们记住我们的存在。而那些成功传递下去的是他们思想、文化甚至是科学知识,这些都是人类精神伟大的结晶,不仅反映出了过去人们如何想办法适应环境,而且预示未来如何构建更好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人类总是在寻找永恒,但我们却不能逃避死亡,但是通过不断探索,我们仍然能保持希望,即使到了最后一刻,我们依然可以勇敢迎向死亡,因为这是唯一保证我们能持续进化完美化自身能力的地方。这便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给你们的话题——关于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魂上的解脱,从而提升我们的精神水平,让我们的行动更加贴合自然规律,从此走向真正自由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