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故事中的天然道观岂不是守一存思的最佳体现
《道德经》说养神就是要“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进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太平经》中更是详尽地论述了“守一”和“潜心”,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基础和前提。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欲长生不死,须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唐代司马承祯撰写《坐忘论》一书,认为养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安心坐忘之法”有七个阶梯:第一层叫“信教”,他说:“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第二层叫“断缘”,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第三层叫收心,要塞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以至于长生。第四层叫简事,因为身外皆情欲余好,不利于生命,所以要简断事物,无所动念可得长生。第五层叫真观,即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才能观见真理。第六层泰定,是虚心安心,不纳外事也不分心于外界,而第七并称得道,可达处物而不染处动而不散,本意不起离万境最佳境界。
"存思"也称作"存想"或闭目静思某特定对象,使外游神返回。如果按照道教说法,“存思”还有引入外界五行诸神入人身中的作用。“存思”的仪式程序也有,如《存思三洞法》,要求东向叩齿三十二通后依次想到洞天、三地、三渊,每咽九气,让三真下入身体各宫;然后南向感受皇君灵符等祝词;北向感受仙君宝符祝词;最后再回东叩九通咽气九过。这套方法炼成可以预知吉凶等功效。
至于"守一"则是闭目静思至高无上的或气,使它们常住身体使精神完全,不致丧失。“守一”的方法只是专注于这一点。而《太平经圣君秘旨》中说:“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闲,可以理病可以长生。”
究竟什么是这个"一"?解释不同,《太平经》指出头上顶、一正眼、一脐腹一次手足,一骨脊、一肉肠胃。而葛洪则指出这个"One Name Dressing Worker":男女各9/6寸,或在丹田下2.4寸,或眉间1.5寸。在这些地方,有着不同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由此看来,在这片古老土地上,那些隐匿山林里的天然道观,是如何孕育了人们对生命本质探索的深邃思考,以及对于永恒与自然的一种追求,这些都是我们今天仍需不断学习和思考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