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至简之美 天然道观探秘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至简之美 —— 天然道观探秘
福州摆塔文化的由来
中秋摆塔,是福州独有的习俗,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相传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欢迎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置于门庭,以示庆贺。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模型,故称“摆塔”。此活动在清代更是盛行一时。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长此以往,“摆塔”成为了福州固定的中秋习俗,不仅有显耀之意,还包含了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氛围。
裴仙宫与炫富文化的延续
裴仙宫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盛兴时期,便开始举办这项活动。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这项传统文化得到了延续。
每逢佳节期间,陈锦丰道长组织管委会成员举行传统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的位置从靠墙到逐渐向前排列。此后铺上毯子或被单,便可开始摆放各类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动物、小巧刀枪矛戟等。
首先将铁皮或木板制成的小型古 towers(一般为7至13层)紧靠墙壁,并作为全桌最突出的装饰;其余物品如泥制弥勒佛、八仙天女散花等分左右两侧及前面展开。注意的是,更大的物件位于后方,而较小的放在前边,使整体布局协调一致。此外,一定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灌水并撒上稻谷,让其自然发芽,最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秧苗象征五谷丰登。
过去这种高耸入云的大型展示不仅意味着好运吉祥,现在它还隐含着不断进步和成功感受。而在疫情期间,当地居民还特别设置医护人员模拟形象,以表彰那些在第一线奋战的人们。这不仅是一种纪念,也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一种赞扬。旧习新变,我们应继续推广这些传统民俗,为社会增添温馨与活力。(裴仙宫提供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