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之韵与无欲则刚的智慧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之韵与无欲则刚的智慧
福州摆塔文化的由来
中秋摆塔,是福州独有的习俗,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相传戚继光凯旋归来恰逢中秋节,百姓以家珍宝庆贺师将。这一活动在清代更为流行。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摆塔”成为固定的中秋习俗,有显摆意味,也尊敬祖先,同时增添节日气氛。
福州裴仙宫摆塔文化的传承
裴仙宫建于宋治平年间,在明清盛兴时开始举办摆塔活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将这项文化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陈锦丰道长组织管委会举行传统摆塔民俗活动。在房内搭起几只桌子,每桌紧靠墙壁,从一桌到三四桌不等。一旦排好桌子,再铺上毯子或被单,便可开始摆出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等。
主要规则是:首先,将铁皮或木板制成的 towers(一般有七至九至十三层)紧靠墙壁放置;其次,在 tower 的左右和前面布置各种装饰品,如泥制佛像、八仙及天女散花全套婚嫁仪仗——只有二寸高的小偶人等。此外,还要注意形体大小安排,以保持协调性。而且,一定要有一碟或对“禾秧盆景”,阴历七月下旬用小盆装细沙和稻谷,让其发芽,然后放在桌上,不仅生机勃勃,而且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大型”、“高个子的”物品放在后面,小物品放在前面,使得整体看起来更加协调。而现在,这种习惯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外,还象征着不断进步。而今年疫情期间,更有特别安排,为医护人员致敬,这种旧俗新过,无疑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