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之美天然道观中的佛系宁静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之美,天然道观中的佛系宁静
福州摆塔文化的由来
中秋摆塔,是福州独有的习俗,其源远流长。据说,这一传统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将军凯旋归来,百姓为了欢迎英雄,将家中珍贵物品陈列在门口,以此庆祝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也风行一时。施鸿保先生在《闽杂记补遗》中详细记载了这一盛况:“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富裕,也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节日氛围的增添。
福州裴仙宫传承舞台上的“摆塔”
裴仙宫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盛兴期间,便开始举办这项特殊活动。在改革开放后期,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该宫坚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每当佳节临近,那些参与者便忙碌起来,为这场祭典准备一切必要物品。一桌桌排列整齐,每张桌上都有几只高低不同的木质模型小屋,从简易的小座到复杂的大型建筑,不同高度相互搭配。此外,还要铺上柔软的地毯或被单,让所有这些装饰更显得生动与真实。
展示出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动物和人物,以及插在木架上的刀枪矛戟等。这些装饰品以一种特定的布局进行放置:首先是放在靠墙壁紧贴中央的一座薄铁皮或木制成的小巧宝塔,然后依次分布左右两侧以及前面,以弥勒佛、八仙及婚嫁仪仗为主。这般安排确保了一种和谐共存感,同时注意到了形体大小之间的协调性,使整个视觉效果既美观又满足审美需求。而且,在每个呈现的地方,都不能忘记那盆禾秧盆景,即用稻谷覆盖沙子水池,让其自然发芽,最终成为生机勃勃的一片绿意盎然,有助于象征五谷丰登之意。
过去,这些高耸入云的大型宝塔不仅代表着家族繁荣,也隐喻着不断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现在,它们还承载着对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精神的致敬。在疫情爆发期间,无论如何改变岁月,我们仍需深化并弘扬我们的古老传统民俗,为未来的世代留下温暖而强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