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道教修行之巅天然道观体验静心悟道的摆塔文化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摆放家中贵重物品,以示欢迎。此后,随着清代的兴起,这一习俗更加普及。施鸿保在其著作《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这些模型高达七八尺,有时甚至达到十三层,并内置灯火,以“光明塔”之名。
时间推移,“摆塔”成为了福州特有的中秋习俗,不仅仅是显摆,也包含了对祖先的尊敬和节日氛围的增添。裴仙宫作为宋代建立的道观,在明清盛期便开始举办这一活动。在改革开放后的恢复过程中,该宫坚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将“摆塔”延续至今。
每逢中秋佳节,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都会组织管委会成员举行传统摆塔活动。在空旷区域搭建桌子,每张桌上都有精心挑选的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或动物,以及木制的小椅子、小桌子等。这些玩具不仅美观,而且寓意着喜事连连。
在排列这些物品时,一般遵循一定规则:高大的物体放在前面,小巧玲珑者则置于后方。这不仅保持了整体协调,还让整个展览看起来生动活泼。此外,每个台座上还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象征五谷丰登,同时也表达出希望与祝愿。
过去,人们将高大的舞台视为多福多旺,现在它更被理解为步步高升。而在疫情期间,当地居民们专门向医护人员致敬,他们将医护人员形象化的人偶放置于舞台上,使这一古老习俗得以更新,同时传承下来的价值得到了新的诠释。